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德到達柏林留學時,首先象一個軍事家熟悉作戰地形那樣來熟悉柏林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物和每一個值得一看的機構。每逢週末和節假日,便可以看到他在公路上行進,口袋裡塞滿了地圖和筆記本,他有條理地寫下了考察筆記。這種“實地偵察”告一段落後,有關德國的筆記本、地圖和旅行指南已經滿滿地裝了箱子。與此同時,朱德又不得不“用農民的態度對待金錢”,在用錢方面精打細算。如果說前一種舉動象軍事家,那麼後一種舉動則更象農民,事實上,在朱德的身上,軍事家和農民兩種心理成份是並行不悖的,也是相輔相成的;農民是一種“底色”,也可說是“本色”,朱德的農民裝束已成為一種符號標誌,它是“有意味的形式”,它載明瞭一種土生土長的特性,在我們後人看來,朱德正是從千千萬萬的普通農民中成長起來的偉大軍事家,朱德用他那普普通通的農民裝束表過了他對農民的偏愛和認同,實踐著寓偉大於平凡的諾言,我們從他的平凡無奇的農民打扮中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伙伕頭”,而且還有一種“根性”,一種“苟富貴勿相忘”的尋根意識,一種終生不能擺脫也不願遺棄的“出生印跡”

朱德不愧為傑出的農民之子。

3 婚戀家庭之謎

在四十歲以前,社會對朱德幾乎沒有什麼記錄,他本人也絕口不談自己的私生活。對此,德國記者王安娜有著困惑的親身體驗,他一生的五次婚姻中,不為人知的隱密隨處可見。

3.1 謎一樣的初婚

誰是朱德的第一位妻子?讀過朱德傳記的人大概都會想到蕭菊芬。朱德傳記的作者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一書中就把蕭菊芬當作朱德的第一位妻子。

事實上,早在1905年,十九歲的朱德就已在老家儀隴與劉姓農家姑娘結婚。其間的來龍去脈和詳情細節早已消失在漫長的時間隧道之中了,這是一場封建式的包辦婚姻,還是兩小無猜式的自由結合,除了年譜上的孤零零記載以外,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得更多;朱德本人似乎也從來沒有提起過此事,也難怪出現了史沫特萊的“誤會”。這可以說是一樁迷一樣的初婚,永遠埋藏在歷史的塵封之下

3.2 注重現實的結合

1912年秋天,二十六歲的朱德在昆明和蕭菊芬結了婚。

當時,朱德在雲南省講武常堂任區隊長,蕭菊芬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十八歲,出身於積極參加維新運動和革命的知識分子家庭,是個誠實又相當進步的姑娘,也沒有纏足。她的哥哥在部隊裡和朱德是朋友,他從中撮合併為他們籌辦了婚事。

這是一樁自由結合的婚姻,因為兩個人在結婚前,曾經在菊芬家見過面,談過話。婚後,蕭菊芳還繼續在師範學校唸書,住在學校宿舍裡,朱德住在講武堂。講武堂的軍紀非常嚴格,有家眷的人,也只有星期三、星期六可以請假回家,這段安寧的生活只持續了11個月。1916年9月間,蕭菊芬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保柱,1917年得了類似赤痢的熱痛,不幸去世。朱德後來談到這樁婚事時,從未說過他是否喜愛這位姑娘,提到倆人關係時,最多說到他和他的妻子是朋友,遇到一處總有話可說,而且談到他當時已經二十六歲了,照平常人說來,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所以自己也希望有個妻子,正所謂“我想有個家”!其中務實的成分是可以想見的。

3.3 羅曼蒂克的初端

由於朱德不能把時間和日子記得很準確,加上沒有信件、書籍、檔案和日記等可供參考,所以關於蕭菊芬的卒年,有的書上說是1916年,有的書上說是1919年,我們根據史沫特萊《偉大的道路》一書的記載判定為1917年。蕭菊芬過世以後,朱德最大的個人問題就是那個幼年喪母的嬰兒。他既不能永遠把他託給朋友;也不願望把他送回老家,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封建環境中長大,他自己盤算著,這孩子應該在新環境裡上新式學校,一個國民黨老同志勸他再婚,以解決家庭問題。

朱德記不清第二個妻子的卒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她的感情,由此也就造成了這一個代學問題的撲朔迷離;但無論如何,就是蕭菊芬去世這一年,還不到年終,朱德迫於現實的壓力,就同意續絃了。由他部隊裡的一位朋友作媒,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朱德。該女子名陳玉貞,受過教育,天足,參加過辛亥革命;那位朋友向朱德誇自己的妹妹聰明過人,也很“任性”,家裡多次提出婚事,她都不嫁。二人當年在南溪成婚,雖然當時朱德結婚的主要動機是需要給孩子找個母親,給他的家庭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