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參謀長的話頭說道:
“情況確實嚴重,今晚必須突圍出去。大家研究一下,從哪個方向突圍比較有利?跳到什麼地方合適?”
屋裡的人們都沉思起來,這是關係到幾千人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關係到沂蒙根據地存亡的大事!誰也得審慎地思考。遠處傳來隆隆的飛機聲,羅政委立即讓值勤參謀傳達命令,要部隊隱蔽好,不要暴露指揮機關的目標。參謀出去了,草屋裡更加沉靜,草屋外的飛機聲越響越大,每隔一會兒從頭頂低飛掠過。
“是不是向東突圍好一些?”一個怯生生的聲音,打破了草屋裡的沉寂。發言的是一位參謀科長,他邊講邊望著羅政委。羅政委示意他大膽說下去。
“我看東面敵人的兵力比較薄弱,封鎖線還沒有形成。我們突出包圍圈以後,再向東南轉移到濱海區,那邊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有利。”
他的話大有拋磚引玉之勢,大家馬上加入議論,各抒己見,有贊成的,有的反對的。有的贊成西去抱犢崮山區和敵人周旋,那兒是一一五師的老根據地了。贊成北上的認為可以與山縱一旅會合,得到他們的援助。只有少數人認為,東邊貌虛實實,不排除敵人根據我軍以往規律重點佈防,引我入陣的詭計。
羅政委對爭論沒有表態,仔細地聽著大家的發言和爭論。
他也蹙眉凝思著,“一個戰爭指導者,當謀略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後數階段,至少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儘管往後變幻莫測,愈往遠處看愈渺茫,然而大體計劃是可能的。”
退卻必須想到反攻,反攻必須想到進攻,進攻又必須想到退卻階段,沒有這種周詳的計劃,束縛於全戰役計劃,就是失敗之道。他把思緒轉向了明天、後天。
看看大家說的差不多了,到了該作出決定的時候,;羅榮桓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