ǎ�頤遣揮Ω迷俚羧胝庵窒菥�小!彼�粲躋了估脊�醫�饕�α坑糜誚逃�蛻ǔ�拿し矯妗�
巴基斯坦政府對自己所處的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問題十分重視,一直積極參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各項活動,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995年5月3日,第八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首腦會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包括巴基斯坦總統萊加里在內的南亞聯盟七個成員國首腦與會,共商南亞的和平與發展問題。
東道主印度總理拉奧在致開幕詞時指出,目前全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加強區域合作是促進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與會的各成員國首腦在講話中也指出,包括南亞各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面臨著外債負擔重、貿易赤字大、商品價格高和新技術缺乏等困難,這些不利的因素嚴重影響著南亞地區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各國首腦決心採取措施進一步開放市場,調整關稅,加速實現貿易優惠協定,擴大貿易,吸引更多的外資,並在科教、農業和資訊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
5月4日,首腦會議閉幕。會議最後透過了《德里宣言》。與會各成員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從1995年12月8日起,實施在達卡舉行的第七屆首腦會議上達成的南亞特惠貿易安排框架協議,開展地區自由貿易。
《德里宣言》說,消除貧困是南亞各國所面臨的首要任務。與會領導人決心積極行動起來,爭取到2002年消除地區貧困。《宣言》指出,毒品走私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嚴重威脅著本地區安全。各國應該加強合作,嚴厲打擊這些不法活動。《宣言》還呼籲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減少性別偏見,賦予婦女更大的權力。
會議期間,各成員國首腦頻繁接觸,舉行私下會談,就一些雙邊問題進行磋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基斯坦總統萊加里5月4日與印度總理拉奧的會見。一段時期以來,印巴兩國圍繞克什米爾問題關係一直比較緊張。在會談中,萊加里和拉奧都強調,不能用軍事手段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應該透過和平協商解決所有存在爭議的問題,改善兩國關係。
與美國的關係一直是巴基斯坦對外政策的重點。從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密。對美國來說,巴基斯坦不僅是南亞的一個重要國家,而且還是對付蘇聯南下印度洋擴張戰略的一個重要盟友。而對巴基斯坦來說,由於與印度因克什米爾爭端而發生戰爭,也需要與美國這樣的大國結盟以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出於不同的戰略利益考慮,巴美兩國從50年代起正式結盟,先後簽訂了《美巴共同防務援助協定》和《美巴雙邊防禦合作協定》。巴基斯坦開始接受美國提供的軍事、經濟援助。此後巴美關係一直比較緊密,雖幾次出現波折,但總能和解。
1979年年底,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後,巴基斯坦成為美國抵禦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前線國家”,它在美國全球戰略的棋盤中地位立即突出出來,巴美關係也隨之升溫。美國試圖透過建立華盛頓—伊斯蘭堡軸心同盟來抵禦蘇聯的南下印度洋戰略。
1981年,里根政府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為期6年(1981一1987年)的總額達32億元的一攬子軍事、經濟援助計劃。該計劃完成後,又從1988年開始向巴基斯坦提供總價值40。2億美元的第二期一攬子援助計劃(1988—1993年),其中軍事援助達17。4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向巴基斯坦出售最先進的F-16A型和B型戰鬥機,兩批共售60架。這些飛機使巴基斯坦軍事實力大大增強。1989年,巴基斯坦又向美國增加訂購60架F—16戰鬥機,總價值14億美元。巴基斯坦為其中的28架預付訂金6。58億美元。
然而,隨著蘇軍撤出阿富汗,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戰略需要日益減少。而隨著蘇聯解體,以美蘇對峙為特徵的“冷戰時代”急速退出了歷史舞臺,巴基斯坦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失去了共同戰略基礎的巴美關係很快開始滑坡、並最終降到離冰凍狀態只一步之遙的臨界點。
巴美關係的不斷惡化,既是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發生轉折性變化的直接反應,也是當時美國共和黨政府重新設計美國全球安全戰略的必然結果。
冷戰結束後,防止核擴散成為美國的一項至關重要的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1990年,美國國會透過了共和黨參議院普雷斯勒提出的針對巴基斯坦核問題的《普雷斯勒修正案》。該法案規定,如果美國總統未能證實巴基斯坦確無發展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