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對這樁總理狀告總統的前所未有的公案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審理。5月26日,最高法院作出裁決,以10票對1票裁定伊沙克·汗總統4月18日解散國民議會、罷免謝里夫總理職務的行為“超出了憲法賦予他的權力範圍”,宣佈立即恢復
國民議會、總理及內閣的地位。法院同時宣佈,執政僅39天的馬紮裡看守內閣政府從宣佈裁決的當天起失去繼續存在的法律基礎,但看守政府所作出的一切決定仍有法律效力。
最高法院裁決總統令無效,恢復被解散的國民議會和政府,這在巴基斯坦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最高法院的裁決在巴基斯坦引起各方的不同反應。伊沙克·汗總統的發言人稱總統“非常尊重國家的司法機關,尊重最高法院根據憲法程式作出的裁決。”伊沙克·汗總統儘管對最高法院的裁決沒有公開反對,但私下裡卻開始對謝里夫採取報復行動。他命令穆斯林聯盟勢力最大的旁遮普省和西北邊境省省長解散省議會,以削弱謝里夫的權力基礎。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4個省中人口最多的省,全國1。2億人口中半數以上居住在該省,大部分政界和軍隊將領均來自該省。謝里夫當選總理前一直任該省首席部長。伊沙克·汗的這一舉動對謝里夫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
謝里夫獲悉最高法院的裁決後,立即在內政部長喬杜裡·侯賽因的寓所主持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接著他又率領親信數百人去清真寺作祈禱,感謝真主,感謝人民對他的支援,讚揚軍方在國家發生政治危礬時保持中立。
最高法院恢復謝里夫總理職務的裁決,使貝·布托陷入窘境。她自己就是被總統罷免總理職務的;但為了儘快上臺,卻又支援總統罷免謝里夫,結果卻遭到了失敗。她的這一舉措招致了頗多的非議。聞知最高法院的裁決後。貝·布托立即從卡拉奇飛赴首都,要求按原定日期舉行大選。
印度、孟加拉國等鄰國領導人紛紛對謝里夫復職表示祝賀。西方輿論認為。最高法院的裁決“改變了巴基斯坦殘破的司法形象”,增強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5月27日下午,在巴基斯坦國民議會恢復後的首次會議上,謝里夫以123票贊成,2票棄權,零票反對的結果,贏得了議會的信任。以人民黨為主體的人民民主聯盟和謝里夫在穆斯林聯盟中的反對派恰塔派的議員們抵制了這次會議,沒有出席。
貝·布托在這次總統與總理的權力之爭中始終站在總統一邊,最高法院的裁決對貝·布托的政治聲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過去她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深受選民的擁戴,但如今她的政治前程似乎有些虛無縹緲了。
貝·布托近一年內接連走了好幾著錯棋。
1992年7月,她曾以42名人民黨議員集體辭職相要挾,力圖迫使謝里夫政府舉行新的選舉。後來,她考慮到國民議會共有217名議員,自己的人民黨勢力還比較弱,目的難以達到,也就悄悄地放棄了集體辭職的打算。
1992年11月底,貝·布托乘火車進行全國範圍的旅行,想透過組織聲勢浩大的群眾集會示威向當局施加壓力。但在許多地方,參加集會的群眾比預料的少得多,她又不得不取消了原來的計劃。
這些不成功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貝·布托的威信。
在這次的總統和總理的權力之爭中,貝·布托遊移不定的立場更招致了很多非議,有人甚至說她採取了機會主義的做法。
1993年1月,伊沙克·汗總統不顧總理謝里夫的反對,任命阿布林·瓦希德將軍接替退休的貝格將軍擔任掌握軍隊實權的陸軍參謀長。謝里夫對此極為惱火。為了在與總統的權力之爭中取得勝利,謝里夫打算修改第八次憲法修正案,剝奪總統任命軍方首領及解散議會的權力。為此,謝里夫謀求與貝·布托合作,請貝·布托擔任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雙方經過一個月的討價還價,謝里夫答應儘快舉行新的大選,貝·布托則允諾在議會支援謝里夫的修憲動議。但當謝里夫與伊沙克·汗的矛盾日趨激化時,貝·布托卻始終緘口不言,靜觀事態的發展,以收漁利為盼。
在伊沙克·汗總統罷免謝里夫總理職務後,貝·布托又很快站到總統一邊,與總統就重新選舉達成了默契。她這種為了儘快重新掌權,左右逢源的做法,使她的聲望大跌。
最高法院做出裁決後,雖然謝里夫恢復了原職,伊沙克·汗總統的地位也沒有因法院做出了不利於他的裁決而發生動搖,但巴基斯坦政壇格局已非舊觀。最高法院的裁決實際上預示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