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增容問題是在市委書記率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到水集鎮視察工作時,根據市政府扶持專案的整體精神,由會議研究決定,並經過用電單位和電力公司共同協商解決的。蘭希海沒有這麼大的能耐,而且於趙德欣毫無個人利益可言。
另一筆4000元則更簡單。當時,萊西市領導集體研究,因處理某些公共關係需要置辦禮品,市領導將此事交給了蘭希海。手中無錢的蘭希海只好讓趙德欣去辦,趙不知買什麼合適,就拿出4000元交給蘭希海。蘭打算親自去辦理。但因開會走不開,便派司機陪同趙德欣,用這4000元在青島工藝美術商店購買禮品,蘭希海將禮品轉交給了當時的萊西市一些領導。
這4000元雖是給萊西市政府公關所需,但又是趙德欣自掏腰包。
再說趙德欣、譚次哲分別向蘭希海“行賄”的300和400美元。
1993年12月,萊西市主要領導率蘭希海、趙德欣、譚次哲及翻譯應邀赴韓國進行商務考察。
考慮到在韓國的花費,譚次哲當面給市領導、蘭希海每人400美元、翻譯300美元作為零花錢。後韓國老闆又給團隊5人各300美元,這是例行公事。
趙德欣在譚次哲、翻譯均在場的情況下,將300美元交給蘭希海,讓他負責給鎮委、鎮政府人員帶些小禮品,他自己只負責企業有關人員的禮品。
蘭希海說:“譚次哲給的400美元當時沒花完,我就把剩下的還給他,他說,放在一起買點禮品帶回去。”
據多方調查證實,蘭希海從韓國回來確實帶回不少小禮品,領帶、手錶等,政府工作人員見面一份。
如此簡單的事情,到了檢察院的起訴書上就變味了。據當事人證實,檢察院辦案人員只讓講這筆錢交到蘭希海手中這一環節為止。
那麼,青島市檢察院為何抓了一個副市長?這要從蘭希海與萊西市的關係說起。
正如那位老牌檢察官所言,蘭希海確實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他是土生土長的萊西農民的後代,在他之前全家最大的“官”就是老父親,官到農村支部書記。
蘭希海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他從公社水利站做“小工”開始,幹過報道員、縣委辦秘書等諸多有職無權的差事,1983年被破格招為國家職工。
這位“以工代幹”的年輕人,如同萊西的一顆新星,1991年8月走上了水集鎮黨委書記的崗位。
回頭再看萊西,它1962年從煙臺地區萊陽縣劃出,1983年劃歸青島管轄,1991年撤縣設市,其經濟狀況長期處於青島所屬幾個縣級市的末尾。
當山東半島大潮湧動時,不甘落後的萊西人也開始了衝刺。1993年,萊西市制定了第一個以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方案,最終都因為阻力太大而擱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水集鎮那裡卻是轟轟烈烈地大幹起來。鎮辦冷藏廠只是個加工海鮮和肉類的小作坊式企業,蘭希海直搖頭,這太小農經濟了!
隨著他的思維跳動,外商來了,一個以加工出口蔬菜為主的“青島萬福食品有限公司”出現在水集,此後,一批合資的蔬菜、食品類現代化企業神話般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水集鎮也從糧食種植為主轉向了蔬菜種植。
這種觀念急轉彎贏得了包括當時的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等省市領導的稱讚,水集鎮也因此戴上了“中國蔬菜出口第一鎮”的桂冠。當年的鎮辦冷藏廠,現已成為民營的“萬福企業集團”。
這不過是蘭希海與他的搭檔們所經營的大手筆中的一個小例子。當政兩年多,他為水集鎮洽談成功的外資專案多達18個,僅1993年6月份一個月,就談成了7個專案。
1993年,全鎮總產值達到7。8億元,一個無名小鎮,陡然躋身於山東省百強鄉鎮行列。
外行的人眼都看直了,而內行者卻分明看出了門道,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1994年6月,眾望所歸的蘭希海擔起了萊西市副市長的重任。
有人形容:“蘭希海好像是拎著一把斧頭來上班似的。”這個比喻確實很生動,他幾板斧砍下去,一潭死水的萊西經濟頓時洶湧澎湃。那些被稱為“婆婆”的企業主管部門,行政公司、商業、物資等行政主管局全部撤銷,“婆婆”們下課到新組建的集團公司任副職或量才使用,國有資產全部由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管理。
之後,全市有400多家企業進行了改制,或實行外資嫁接改造,或推行股份制,或釜底抽薪拍賣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