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石笙道:“你追蹤一嗔的氣味;帶我去找他;我要跟他談談。”二狗忙道:“不成!大哥;那一嗔和尚恨我們入骨;你去找他;他一定會殺了你的!”
石笙搖頭道:“放心吧;我有分寸;我不是村裡的人;他對我沒有恨意。”一嗔對所有村民都下了毒;卻放過石笙;足見其人並非嗜殺之輩;況且;一嗔還在石笙練劍走火入魔時;救過他一命;想來便是那時替石笙解了“狼毒”;種種跡象都表明;一嗔只是想找村民報仇;對石笙並無惡意。
二狗深知石笙並非魯莽之輩;他既這麼安排;必有自己的打算;當下便帶著石笙;循著一嗔的氣味;朝村外走去。
第七章十年往事(下)
二狗的嗅覺遠超常人數十倍;乃是天生的本事;石笙來到扶風村後;便給二狗擬定了一個系統的訓練方法;二狗修煉之餘;便會訓練自己的嗅覺;幾個月來;二狗的嗅覺更上一層樓;時常同鷂子和大牛去打獵;方圓十餘里的獵物;他一嗅便能分出方位;不管獵物逃的再遠;只要留下一絲氣味;二狗都能追蹤而至。
一嗔雖然來去極快;可留下的氣味卻不是一時半會能消掉;二狗帶著石笙;追出數十里;終於發現一嗔藏在一個山洞裡;離洞百十丈;石笙叫二狗先行回村;自己單獨去見一嗔;畢竟二狗也是扶風村的人;一嗔可不會對他心慈手軟;二狗知道自己留下來也沒意義;反而會讓石笙分心;聽石笙吩咐;道了句“大哥小心”;便自行回村。
二狗送走石笙;單獨走進山洞;但見洞內燃了一堆篝火;旁邊斜著一根樹枝;串著幾個烤番薯;在火苗上燻烤;一嗔盤腿而坐;雙目閉闔;寶相莊嚴;手持一串佛珠;口中低聲誦經;似乎不知石笙進來。
石笙沒有打擾;靜靜坐在一旁;一嗔誦完佛經;睜開眼來;看向石笙;合十一禮;道:“抱歉;讓施主久等了。”
“原來他早知我來了。”石笙心頭暗想;微微一笑;道:“沒事;一嗔大師;前幾日蒙你相救;小子時刻銘記在心。”
“阿彌陀佛。”一嗔道:“施主言重了;一切自有緣法;你我相遇;乃是施主命不該絕;此乃因果;貧僧並無功德;施主不必長記。”
石笙笑道:“我不知什麼因果;也不信什麼緣法;反正我這條命是大師救的;我石笙有仇報仇;有恩報恩;這輩子都不會忘。”一嗔微微一笑;道:“施主是自在人。”
石笙哈哈笑道:“不錯;是自在人!”話鋒一轉;又道:“小子方才聽大師所誦佛經;經義微妙;不知是什麼佛經?”
一嗔道:“此經名曰《妙法蓮華經》;又名《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字;乃是我佛無上大乘經典。”
“原來如此;難怪這般微妙。”石笙笑道:“方才我聽經文中有此一段;‘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小子不明;不知何謂‘生死之縛’?”
“阿彌陀佛。”一嗔道:“所謂生死;實為因果;生而為因;死既是果;沾染因果;便入輪迴;菩薩畏因;眾生懼果;世人不知因果;不明死生;生如柳絮;種萬般因;死如臨淵;懼一步果;貪生畏死;此所謂生死之縛。”
石笙自幼沾染百家經典;悟性本高;聽得出神;一時忘了此行目的;沉思不語;體味一嗔話中之意。一嗔見石笙若有所悟;便不打擾;只微微一笑;不再作聲;任其自悟。
半晌石笙忽道:“依大師所言;有因便有果;有生便有死;菩薩畏因;實則畏果;眾生畏果乃是怕死;菩薩畏因豈非貪生?”
一嗔頓時怔住;半天作聲不得;石笙挑戰經典;質疑佛祖;實乃膽大包天;一嗔自幼熟讀佛經;參悟佛理;對佛家經義可說深信不疑;面對石笙此問;竟無以作答;半晌方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有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佛早已不生不滅;豈會懼怕生死;為生死所縛?”
“佛祖不生不滅;自然不懼;可咱們人是有生有死的;誰又不怕死呢?”石笙微微一笑;道:“我記得;我爺爺曾說過;‘人死萬事空;一了百了;活人對死者的思念;是一種羈絆;讓自己不能解脫;死者無法安息;人間地獄;終歸殊途陌路;看不開生死;傷害的不僅自己;還讓死者也不得安寧;活人不應被死人拖累;死者更不應被活人糾纏;過去的就該讓它過去;人要往前看;才能活下去’;我雖然記不起爺爺的樣子;但這邪我卻一直記得;一嗔大師;你精研佛法;應該比我更懂這些道理。”
一嗔聽罷;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