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了而是右了。因此,康生就投機迎合,說斯大林肅反擴大化還不夠!

301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592

最大錯誤是沒有把赫魯曉夫搞掉。因此,自然要防止再出赫魯曉夫,一旦認為“赫魯曉夫式的人物就睡在我們身邊”

,林彪就高呼:“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而為了找出這個莫須有的“赫魯曉夫式的人物”

,不惜一切代價,把全黨全國引入一場長達十年之久的內亂。

用“反修防修”的標準來找階級敵人,按多年來政治運動的經驗,首先還是所謂右傾了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藝、文化、教育、新聞、出版各界的知名人士或學術權威。

因為,他們總喜歡說三道四,“製造輿論”。

從1962年七千人大會的反映來看,那些在“三不主義”

(“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鼓勵下,講了一些真話的人,都被認為是對“三面紅旗”動搖和持反對意見者。除知識分子外,眼前最危險的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中央上層(參見同斯諾的談話)。

於是,老幹部和知識分子這兩部分人,自然成了主要革命物件。不過,同歷次發動的政治運動情況不同,“文化大革命”

一開始,就撇開黨委,直接“發動群眾”鬧革命。這樣,個人崇拜與個人專斷互為作用,兩者本來在中國幾千年封建土壤上紮根就特別深,因而,“造反有理”一聲令下,千萬紅衛兵立即行動起來,中華大地,一夜之間,惡浪翻滾,千千萬萬“走資派”和“反動權威”

,墜入史無前例的“群眾專政”

的無邊苦海。

正如《歷史決議》所說,“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他所依據的“左”的錯誤論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明顯地脫離了兩者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軌道。

“‘文化大革命’被說成是同修正主義路線

302

692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

或資本主義道路的鬥爭,這個說法根本沒有事實根據,並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上混淆了是非。“

當時被當作修正主義或資本主義批判的許多東西,實際上正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和社會主義原則,其中很多還是毛澤東自己過去提出或支援過的。

“‘文化大革命’名義上是直接依靠群眾,實際上既脫離了黨的組織、又脫離了廣大群眾。”

1967年上海發生所謂“一月革命”

(又稱“一月風暴”)

,造反派全面奪權。

毛澤東讚揚“這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這是一場大革命”。

從此奪權之風瀰漫神州,各級黨委蕩然無存,無政府主義橫行無忌。

在江青一夥別有用心的煽動下,群眾組織之間唇槍舌戰的派性鬥爭發展為兵戎相見的大規模武鬥,最終釀成“打倒一切、全面內戰”的大動亂局面。

1969年召開的“九大”

,全面肯定了“文革”的“豐功偉績”

,認為這是一場“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

;將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的“左”傾錯誤思想,說成是“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

,並寫入黨章“總綱”。

“九大”之後,繼續開展“革命大批判”和“清理階級隊伍”

,又引起新的混亂。林彪事件發生後,全國震驚,人們從革命狂熱轉入冷靜思考,對“文革”懷疑和抵制的人越來越多,這本是結束這場荒唐“革命”的一個良好時機。但由於毛仍堅持這場“大革命”是正確的,加以“四人幫”的干擾,“九大”的“左”傾路線得以延續下去。

1971年9月,林彪事件之後,在毛澤東的支援下,周恩來主持批林整風運動,開始平反冤假錯案,解放老幹部和知識分子,並加強經濟管理,以扭轉混亂局面。根據毛當時說過的,“林彪是煽動極‘左’思潮的總根子”

,周恩來同

303

毛澤東晚年“左”的錯誤思想初探792

時在許多場合提出,要批判極“左”思潮,批判無政府主義。

可是,批“左”怎麼能同“左”的產物——“文化大革命”相容呢?

1972年10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批判極“左”思潮和無政府主義的文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