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陷入了自我束縛的怪圈和誤區;第三,戲的本身無論是其題材、規模,還是演出單位、演員陣容,均難以與上述首批出演“八個樣板戲”和“六京兩舞”的國家一流的藝術團體相媲美;
此外,恐怕是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廣大觀眾在那個文藝荒蕪、百花凋謝的特定年代,早已經不滿足一年到頭銀幕上總是相同而熟悉的老面孔了,長期處在“情感飢餓”的人們,需要多元化、各題材的電影佳作。另需要補充的是,當時的“四人幫”之流,特別是自詡為“文藝旗手”的江青,已由最初借樹立“樣板戲”的險惡用心,到加緊篡黨奪權的步伐,根本無暇顧及欲想躋身於“樣板戲”之列的後續作品了。所以,兩批“樣板戲”劇目,就自然地統分為首批的“八個樣板戲”和第二批的“六京兩舞”之說。
十分有趣的是,遠在香港的鳳凰影業公司,也曾在1976年拍攝過一部根據京劇樣板戲改編的《沙家浜殲敵記》。這部彩色故事片由著名電影明星朱虹和江漢主演劇中人物阿慶嫂和郭建光,這對於生活在所謂“資本主義社會花花世界”的香港演員來說,要想演好40年代大陸江南的革命戰士和地下黨員這個難度很大的角色,無疑對演員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演技考驗。只可惜這部香港版的“紅色”故事片《沙家浜殲敵記》,因為生不逢時,從來沒有在中國內地正式公映過,所以,廣大觀眾至今也無緣欣賞到朱虹和江漢這兩位“昨夜星辰”的精彩演藝。倒是在新世紀來臨的前後,由以上著名的“八個樣板戲”和“六京兩舞”以VCD、DVD影碟意外出現,從而能夠讓更多從“文革”那個特殊年代度過的人們,在時隔近30年以後,再次從那些熟悉的優美唱腔、精彩舞蹈、抒情插曲中,去記憶、感觸良久地品味著逝去歲月中心底難忘的懷舊情愫,歌影情深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毛澤東主席發表的“5·2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已經過去整整六十個春秋了。想當年,正是有許多富有才華的文藝知識分子,受到毛主席在延安“5·23”講話精神的巨大鼓舞,遵照“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創作出了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藝術生命最久遠的當屬由賀敬之、丁毅執筆編劇,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的歌劇《白毛女》。
歌劇《白毛女》脫穎而出
1942年初夏,在兩年前來到延安報考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的只有16歲的賀敬之,聽取了何其芳主任和周立波老師在課堂上向學員傳達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
時隔不久,毛澤東主席又親自來到魯迅藝術學院,在富有陝北特色的窯洞前給大家親切講話,毛主席絲毫沒有任何“官架子”,穿戴都是帶補丁的土布衣服,舉手投足間顯得非常的平易近人,他還主動和擁上前來的學員們親切握手,然後在開始講課時,也很家常地隨口說來,時不時還情不自禁地打著慣用的手勢,幽默而風趣地說道:“你們現在是小魯藝,人民群眾才是大魯藝。你們要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中去,才能寫出好作品!”一席樸實而又意境深邃的話語,不但點明瞭文藝創作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的核心問題,而且也為文藝創作指明瞭一條光輝而正確的道路。
出生于山東棗莊一個貧苦農民之家的賀敬之暗下決心,一定要創作一部有別於自己詩歌創作之外的文藝作品。在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遼遠之鄉,到處都留下了他們深深的足跡。賀敬之和丁毅以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發生的一起真實的悲慘故事為素材,開始了劇本的創作。“白毛女”的原型名叫羅昌秀,1923年16歲那年,羅昌秀被當地的惡霸地主逼死父親,打死哥哥,被迫逃進深山老林,整整度過了17年的非人生活,當她33歲被八路軍拯救下山的時候,重返人間的羅昌秀已是滿頭白髮。賀敬之和丁毅被這個悲慘的真實故事深深打動著,震撼著,他們又根據流傳很廣的“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在當時“秧歌劇”的基礎上,再提升一步,共同編劇創作出用唱歌表演最為通俗易懂、也在當地最為流行的新歌劇《白毛女》。其中,賀敬之自然再把採寫途中耳聞目睹的許許多多催人淚下的故事融入其中,豐富內容,形成曲折的故事情節。同時,再結合自己的某些身世和遭遇,全情投入,作家的主觀願望,情繫在自己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裡人物藝術形象的塑造之中,於是,那個在《白毛女》裡代表受剝削、受迫害的勞苦大眾縮影的喜兒、大春、楊白勞,代表被廣大人民最後堅決打倒的統治階級黃世仁、穆仁智等藝術形象,長期以來已經成為兩個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