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堡。1925年回國後,在太原求學,1936年,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在西北戰地委員會遊擊四支隊劇團、二戰區隨工劇團任演員。1938年赴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後,在抗大文工團、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中央軍政大學文工團任戲劇隊長、演員、導演等。曾創作《鋼筋鐵骨》、《為誰打天下》等話劇劇本,並導演話劇《白毛女》、《血淚仇》等劇目。1948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回到自己的隊伍來》中擔任男主角。1949年起,在文化部電影局劇本創作所擔任編劇。1953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1955年,與蘇里聯合導演影片《平原游擊隊》,同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學習,1957年結業後回長影,相繼導演了《地下尖兵》、《冰上姐妹》、《工地青年》、《紅領巾的故事》、《並肩前進》、《七天七夜》、《英雄兒女》等影片。還曾擔任過《鋼鐵戰士》、《沙家店糧站》、《並肩前進》(與尹一青、紀葉合作)、《冰上姐妹》、《英雄兒女》(與毛烽合作)等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江青雖然沒有像當時在舞臺上排演該劇的時候,蒞臨現場親自指揮,但她明確要求劇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都不能作任何的改動,這給影片的拍攝工作,無論是導演,還是其他劇務,都感到拍攝難度前所未有,沒有一絲一毫的創作自由,這出看似平常的舞臺藝術片,要比以往拍攝故事片有著難以想像和預料得到的更大難度。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王冰最早被指令執導山東話劇團演出的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就是因為他從拍攝電影的角度,改動了舞臺上的某一細節,而被江青冷酷地打入到監獄裡去,倔強的王冰,不甘受辱,憤然自殺。後此劇改為在長影廠拍攝,導演也由蘇里和王炎替代。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部“樣板戲影片”的拍攝過程中的同一部戲裡,卻成立了兩個各自為政的創作集體,一是電影廠組織建立的攝製組,組成人員大多數是在“文革”前拍過“毒草”影片、而現今想“戴罪立功”的人員組成;另一個則是由單一的演員組成的“樣板團”,其成員主要來自於北京京劇院、北京北方崑曲院的“根紅苗正”的青年演員,換句話,可以說是江青想重點培養的“又紅又專的革命的文藝戰士”。這兩個組織不但在政治地位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高低之分,連伙食標準也各不相同,因為“樣板團”是可以獨自開小灶的。他們的大有來頭和主要目的,攝製組人員當然心知肚明。但為了一個共同的任務,兩個創作集體還基本上顧全大局,遇到一些問題也能夠做到協商解決,但也有矛盾衝突比較大的時候。比如在拍攝“堅持蘆葦蕩”一場戲的時候,就為了劇中的男主角、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和他領導的18個傷病員戰士的面部化妝和照明用光等問題,出現過一次較為激烈的矛盾衝突。攝製組人員認為從真實生活的角度出發,郭建光等人在蘆葦蕩裡生活條件艱苦,人應該顯得有些憔悴,但是,由於堅定的革命信念,精神上卻要顯得非常的飽滿,所以,他們只是在用光上給這些演員的臉上照得暗淡了一點,主要是以突出和強調生活的真實性。可是,這卻給“樣版團”的一些人抓住了把柄,他們為此大做文章,嚇人的大帽子劈頭蓋臉地扣了上來,說什麼“宣傳戰爭殘酷論”、“給英雄人物的臉上抹黑”、“文藝黑線思想回潮”等,圍繞這個問題,攝製組和“樣板團”的領導以及組織人員,只有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報請“國務院文化組”審定意見,主要由負責創作問題的于會泳、浩亮、劉慶棠核准敲定,適當的時候,他們還會派一些人,到廠裡協調指導,並負責與北京方面的聯絡工作。再如,在第七場的“沙奶奶斥敵”的表演定位上,也是翻來覆去拍了三次之後方才過關。看得出來,這部“樣板戲影片”拍攝難度之大和拍攝週期之長,由此可見一斑。

早在建國初期,長影廠的著名導演郭維,就提出來有益於電影藝術創作和發展的“導演中心制”,在1957年的“反右”鬥爭中,則為此受到了殘酷批判,而在“文革”運動中,更是被重點提及,當成“資產階級的謬論”,再次受到批判。所以,創作人員在思想上都很謹小慎微,生怕在政治上一不留神,而犯下自己根本不知曉的所謂錯誤。拍攝上的所有事情,都會全部拿到攝製組每天要開的大會上來研究討論,最後集體做出決定,甚至連一個鏡頭的排程和拍攝,導演也不敢定下來。可是,在討論會上,由於當時的運動給人們帶來的恐怖氣氛,大家同樣也是誰也不敢談具體意見,到人人都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