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公式”往往是片面地解釋馬克思主義而形成的)
,如同不能正確地指導革命一樣,也決不能正確地指導社會主義建設。
51
胡繩文集13
由於中國沒有經過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所要解決的問題,所要學習的東西,所要做的工作,不免特別地繁多、複雜,需要用很長的時期。看不到這一點,以為很快地就能完成社會主義時期的任務而過渡到共產主義,甚至以為只要靠一兩次群眾運動就能解決問題,那當然會犯大錯誤。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這當然是對的。指出這一點,對於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畢竟只是最一般的規律。如果不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那就不可能準確地看出究竟在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上有哪些東西需要改革。從“越大越公越好”之類的抽象觀念出發去進行“改革”
,反而滋長吃“大鍋飯”那樣妨礙生產力發展的現象。
“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革命”
,是人類有史以來以階級剝削為基礎的社會中的規律,把這個公式用到消滅了剝削制度的社會主義社會,只能起破壞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的作用。
“社會主義一定要和資產階級鬥”
,這個公式是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的靈魂。在這個公式下,既不區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和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的時期,也不對於似乎可以加上資產階級帽子的種種事物進行具體分析,甚至亂戴這個帽子,其惡果是我們已經看到的了。在社會主義時期,對於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破壞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勢力,當然必須打擊。但是,要建設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學會資本主義制度下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其中有些東
52
23胡繩文集
西(如自然科學和技術)是沒有階級性的,有些東西(如大生產的經營管理方法)雖然有階級的烙印,但也必須仔細地鑑別、分析、吸取和改造。這一點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商品生產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發展到最高度(比起以往的社會來)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過在未來的社會中將消除商品生產。
但是中國的實際並不是商品生產已經很發達,而是還很不發達。脫離這種實際 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等同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當成可以任意套用的公式,只能起妨礙我國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作用。
“打倒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
是沒有一點馬克思主義氣味的口號。其錯誤固然是在於事實上所打倒的並不是什麼“資產階級”的權威,正如同在“走資派”的帽子下並不是什麼“資產階級”一樣。但還可以設想,如果真是有一個堅持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學術權威,那麼無產階級應該對他採取什麼態度呢?應該防止他的世界觀發生影響,用適當的方法幫助他改造,而同時認真地向他學習,把他的學術學過來,或者批判地吸收下來。既然他是權威,為什麼不應該向他學習呢?可以用革命的群眾運動來打倒資產階級反動政權,但在任何情況下不可以也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打倒“學術權威”。
考慮到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是很多,而是太少,學術權威不是很多,而是太少,這樣的口號就更顯得荒謬了。
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按勞分配、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這些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般規律。只靠這種一般規律,人們所能知道的至多也只是如同前引恩格斯所說
53
胡繩文集33
的前進的出發點和進一步發展的總方向。不把一般規律和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是辦不了事的。如果根據一般規律而設想出“純潔”的、“完美”的社會主義,從“純潔”
“完美”的抽象概念出發,就只能得出脫離實際的指導方針,就只能把本來可以做好的事做壞。
“文化大革命”
既對現狀作了錯誤的估計(似乎到處都是資產階級反動勢力)
,又似乎以為,只要靠群眾鬥爭的一次兩次衝鋒就能全部改變現狀,創造出最“純潔”
、最“完美”的社會主義社會,這當然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空想。
馬克思在1877年的一封信中,提到當時德國黨受到一些人的影響:這些人想使社會主義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