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至關重要的是:從事實出發,從當代世界的實際需要出發,從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全域性利益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不是從某些區域性的狹隘的私利出發,更不是從那種已被證明為違反歷史潮流的霸權框架出發。
儘管海灣戰爭的烽煙還沒有散盡,儘管一些國家和地區劇烈動盪,但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選擇,決定了當代世界的主題是和平和發展。
我認為這就是歷史的大趨勢,這就是當代世界最大的實際,因而也就應當成為我們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不錯,古往今來,世世代代,人民總是希望和平和發展的。在這個意義上,也許可以說和平和發展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但是我們討論問題,當然不能把這種幾乎是永恆的美好願望作為依據,而只能是以具體歷史條件和歷史要求作為
132
211胡繩文集
根據。我們說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主題,乃是依據如下兩個方面的基本事實。
一個方面是,經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十年間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世界範圍的殖民體系已被粉碎,一大批原來的殖民地獲得政治獨立,而今分佈全球的是一百幾十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儘管發展水平各不相同,但是擺在全世界這些獨立主權國家面前的一個無可迴避的中心問題,就是謀求在本世紀90年代和下世紀前期能夠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另一個方面是,80年代以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世界範圍的對峙與爭奪有所緩解,華沙條約解體,蘇聯動盪,同時美國在世界範圍的經濟技術競爭中相對削弱,再加上經濟國際化與區域化集團化交織並舉,這就使世界經濟、政治多極化的趨勢不可遏制。消除大規模軍備競賽和避免世界戰爭危險的問題,進一步提上了日程。
以上這兩個方面的基本事實,綜合起來,就決定了:80年代以來,和平和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成為歷史的主流。
真正合乎和平和發展這個當代世界主題和潮流的秩序,才是應當建立的國際新秩序。我們擁護和主張這樣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擁護和不主張與之相反的國際舊秩序。當然也不擁護和不主張任何名為“新秩序”
,而實則維護國際舊秩序的,名新實舊的國際秩序。
四
為了世界的和平和發展,我們願意推薦和平共處五項原
133
胡繩文集31
則作為國際新秩序的基礎。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這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觀點,是鄧小平最早提出的。
1988年,他這樣說:我推薦50年代由我們亞洲人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準則。
回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關係發展的歷史,中國和印度、緬甸等國在1954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認為可以說,實質上正是對於以大國霸權為特徵的“雅爾塔體系”
舊秩序的一次歷史性的重大沖擊。這五項原則,同聯合國憲章相銜接,同時又有重大發展,這就是明確規定了一切國家不論社會制度相同或不相同都應當和平共處。經過近四十年的曲折歷程,其間又有若干重要進展。
包括1955年在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提出了建立和平、合作的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以及在廣大發展中國家(77國集團)推動下,1974年聯合國六屆特別會議透過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等等。迄今為止,中國同九十多個國家簽署的條約、公報、宣言、宣告等重要國際檔案中,包括今年以來的中蘇公報和中國與中東幾國的公報中,都確認了這些原則。事實反覆證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最大好處,就是把當今世界上一百幾十個獨立主權國家之間的平等地位作為根本前提,並且用最簡潔的科學的語言,把現代國際關係應有的本質和特徵作了最清楚的概括和描述。它充分反映了世界的多樣性,兼及
134
411胡繩文集
政治與經濟兩個方面,對和平和發展都有清楚的界定。
因此,五項原則符合當代世界的主題和潮流,能夠為不同制度的國家服務,能夠為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服務,能夠為“左鄰右舍”服務。
按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