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複雜只能用無言來表現。導演在這些地方的處理實在是上乘。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成長電影在歐洲成長電影中表現不俗。蘇聯時期的導演羅蘭·貝可夫拍攝過一部叫做《醜八怪》的電影。有關一個小女孩在同齡人的欺凌中如何恪守了善良與原諒的故事。這部電影在蘇聯公映之後有人叫囂要把他送進監獄,理由是,蘇維埃不會有那麼多自私冷酷的壞孩子。這部電影在很多用以標榜品味的必知電影名單中被忽略了,然而它以深厚的道德情懷和剋制而平淡的憂鬱氛圍創造了“解凍”時期之前的蘇聯電影傑作。如果沒有它,那麼蘇聯電影恐怕要遜色不少。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電影,如《永遠的莉莉婭》等等,也表現了家庭受害少女的悲慘命運,渲染得很煽情,但是表達力度卻反而減輕了,甚至在結尾出現一些畫蛇添足的理想化妥協(如《莉》片尾那個男孩在死後變成了天使)。

2003年安德烈·祖亞科斯夫的《迴歸》,以非常俄羅斯的氣息獲得世人矚目,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講述兩兄弟在離失的父親突然回家之後發生的事。再次是一部處女作。繼承了塔可夫斯基式的敘事手法並又運用得嫻熟自然,實屬難得,也深刻地折射出俄羅斯社會當中父權責任的問題。

3。美國成長電影

美國成長電影中,《美國派》系列作為比較白痴型的成長電影,是美利堅享樂型的開放文化在青春期的體現。從第一部到第三部,越來越nonsense 。描寫一群滿腦子夢想著交媾的處男在高中畢業到進入大學期間為之作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畢業生》、《美國麗人》、《大象》等等要出色很多,它們有的描述了青年成長中的性與愛的困惑,有的根據真實的校園槍擊案拍成,講述內心有陰影的青少年在某種茫然的報復心態下做出的荒唐舉動,也提出了老生常談的美國槍支自由隱患。相對於好萊塢的大製作影片,美國成長電影一直都是弱勢。

就像是拉丁諺語所言,沒有歷史的國家最快樂。

美國很快樂,美國年輕人更快樂,我們眼中的殘酷青春現象諸如吸毒濫交什麼的在美國人那裡並沒有那麼“殘酷”。受本土文化背景的限制,美國成長電影除了輕描淡寫地丟擲教育危機、性愛迷茫、吸毒濫交、人性異化、信仰遺失等常見的問題形式用來展現年輕一代的生活狀態之外,並沒有太多的深刻焦慮或者反思,像《男孩的天空》、《帶毒的常春藤》等等;甚至以此為一種顛覆性的人生價值觀念的標榜,如《發條橙》、《牆》、《天鵝絨金礦》、《我自己的愛達荷》等等。1996年有一部叫做《Fox Fire》的電影,是為數不多的表現青春期女性心態的電影。主角Legs(安吉麗娜·茱莉飾演) 的形象,是中性的而且充滿了“在路上”的心態的美國女孩。她就是那種hitchhiker,即搭便車四處流浪的人,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之下,她的所作所為總是能夠給接觸她的朋友帶來驚險與奇遇,那些朋友最終仍然會回到他們本身的生活狀態——由無數小麻煩小煩惱堆積成的平靜生活,而legs亦永遠選擇繼續前進。這種非常漂亮的灑脫生活必然只有美國人才會創造,你很難想象,一個伊朗導演拍一個流浪中性女孩的故事。這就是成長電影對於本民族本社會風貌的準確反射。

彼得·威爾的《死亡詩社》是美國成長電影中非常傑出的作品。講述一個很有主見和責任感的年輕教師來到一所學校,和孩子們共同反抗學校體制的桎梏,他撲朔迷離的原死亡詩社成員的身份以及作為教師的出格行為使他面臨被迫辭職,然而他培養的孩子們卻獲得正直勇敢的品格。片中有個情節是,老師在辭職臨走之前,班裡最膽小的男孩,竟然勇敢地站在了課桌上,大聲朗誦惠特曼紀念林肯被刺的詩句以表達挽留:啊!船長!我的船長!

金波莉·皮爾斯的《男孩不哭》是同性戀題材的女性電影,亦在世界範圍內有很高的聲譽。反映的是美國中部鄉鎮的落後封閉思想以及同性戀者尤其是女同性戀者的悲哀處境。片中主角蒂娜身為為愛而執著的善良女性,只因性取向的特殊遭到厄運,最終被強姦並毆打致死,影片結尾她絕望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令人震動。這是美國成長電影中很有深度的作品,飾演那名悲劇女孩的希拉里?斯萬克去年以《百萬寶貝》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綜上,基於世界主題的年輕化,青春成長電影在當今的電影題材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基於筆者水平有限,如此繁雜的課題自然講述得非常粗糙,由於對其他地區成長電影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