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渡江的時候萬一被敵人的飛機幹掉一兩個,胡衛東還不得心疼死?在船上遇到飛機轟炸,可是連躲都沒地方躲的。。。。。。
思來想去大家也沒誰有什麼十拿九穩的方案,但有一點倒是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要去長江上游,一方面上游江面較窄,透過的速度要快得多,另一方面遠離老蔣的統治中心,敵軍排程起來也遠沒有在長三角一帶靈活快速,紅十五軍也因此有了打時間差的可能xìng。只是那些非戰鬥人員,卻並不都肯乖乖地跟著繼續上路,尤其是部分科學家,而他們的理由竟然是不願離開蘇區。。。。。。
這一方面是因為蘇區群眾昂揚向上的jīng神風貌與黨員幹部的清正廉潔感染了那些來自國統區的知識jīng英,但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技術人才在這裡搞出了呆在國統區的大城市裡只能存在於腦海中的成果,而對一個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待遇甚至是尊重,都比不上科研出成果更有吸引力。。。。。。
這些科學家能在條件簡陋的蘇區搞出成果,當然與其自身的天才和努力分不開,但胡衛東也絕對是功不可沒,雖然他只是提了一些點子,而沒有時間親自參與科研和生產,但他的貢獻卻是必不可少的。。。。。。
注1:林總在這一點上與粟裕截然相反,為了少死一點士兵,他寧可耗費大量珍貴的炮彈,甚至放過一些敵人;而粟裕只要能夠更多地消滅敵人,從來不在乎自己的傷亡。孰對孰錯,實在很難一言以蔽之,但至少部下肯定更喜歡林總,而歷史上粟裕雖然才能超卓,上面卻一直有個擅於做思想工作的陳毅當一把手,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第五十四章 閃擊南昌
感謝書友st201122的慷慨打賞^_^
舉例來說,對於身為世界級彈藥專家的胡衛東來說,鎢這種特殊金屬他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自然也知道怎樣從鎢砂中將其提煉出來,可要將其投入工業化生產,卻並不是那麼容易。胡衛東忙於軍務、部隊又準備北上抗rì,他一度不得不放棄這方面的工作。但獲得了那批主要來自浙大的科技人才和不少“先進”(相對於蘇區原有的而言)的機器裝置後,原來的難題頓時迎刃而解,其中化工專家(這個時期科學的專業分類還不似後來那麼細)李壽恆更是居功至偉,在胡衛東指明瞭冶煉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後,他所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就先後生產出鎢jīng礦、鎢jīng粉和緻密鎢錠樣品,並確立了工業化生產的一整套流程,從此結束了中國空有世界第一的鎢礦儲量卻只能生產低階原料淨鎢砂的尷尬歷史,一舉趕上並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當第一爐試生產的鎢jīng粉出爐後,已經年近不惑的李壽恆激動地與助手相擁而泣,從此對胡衛東更是佩服至極,由於他在浙大的崇高地位與學術上的高深造詣,李壽恆的態度轉變影響了很多人,令胡衛東漸漸得以不太費力地領導這些輕易不服人的科學大牛們。但就在眼下,李壽恆卻堅決不聽胡衛東的勸說,堅持要留在蘇區,直到煉鎢廠建設完成。。。。。。
胡衛東知道李壽恆的想法也並非全無道理,如果這些專家一走,缺乏技術指導的蘇區能否按照規劃將煉鎢廠順利完工併成功投產,實在是不太好說。可是蘇區科研條件很差,胡衛東絞盡腦汁想出的幾項要求較低的課題研發完成後這些專家就沒什麼事情可做了,留在蘇區豈不是浪費資源?但李壽恆等人卻堅持說可以等胡衛東找到了更好的科研基地後再把他們接過去,實在不行甚至可以坐飛機,雖然有點危險,但並不比跟著胡衛東上路更大,畢竟誰知道紅十五軍北上後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條件更好的新根據地?
對此胡衛東也無話可說,雖然他腦中早就有了一個十分合適的目標,現在卻萬萬不可洩密,最後只得同意了李壽恆等人的要求,讓那些有課題正在進行中、或者說在蘇區可以開展工作的專家(飛行員也一樣)及其必需的助手與技工留了下來,另外為了jīng簡隊伍,一些較差的工人與學員也被留在了蘇區,令同行的非戰鬥人員數量縮減到五萬以下。留下的這些人經過艱苦的奮鬥,在短短半年時間裡建起了蘇區第一個熱電廠、第一個水電站(裝機容量僅有幾百千瓦的微型水電站)、第一個有sè冶金廠(銅鋅鉛)、第一個電解jīng煉廠、第一個機械廠、第一個鋼鐵廠、第一個硫酸廠、第一個硝酸廠、第一個炸藥廠以及後來成為閩贛浙粵皖邊區經濟支柱的煉鎢廠,雖然大部分規模很小,還帶有明顯的試驗xìng質,但畢竟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也大大改善了蘇區的經濟和財政狀況,尤其是兵工廠更是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