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擊破。這時胡衛東卻向中央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認為或許是心理戰的原因,在旅順口之戰中日縱對於要塞的攻擊很有成效,因此不妨讓他們負責解決東部國境線上的一干釘子。胡衛東所言確有道理,因此偉人很快就批准了這一計劃,但胡衛東心底裡的真實目的,不過是要讓日本人來代替我們自己的戰士去承受強攻要塞時所必須付出的重大傷亡了。。。。。。
其實,幾天之前胡衛東已經接到彙報,第三代雲爆彈所必需的“單基燃料炸藥”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小批次試生產,估計最多一個月之後,中原解放區的兵工廠就可以批次生產雲爆彈了。但現在既然勝局已定,胡衛東倒反而不想急著將這一大殺器拿出來大規模地投入實戰了,以免引起列強的注意和忌憚,這樣無疑會增大攻堅、尤其是強攻永固工事時的難度,但反正是日縱負責這些任務,死的又不是中國人,胡衛東才不心疼呢。
不過不得不稱讚一聲,日縱對東部國境線上眾多要塞展開攻堅後表現得非常出色,僅僅只花了一個月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拔除了大量日軍堅固要塞,並繳獲了眾多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而且日縱自身的傷亡也比胡衛東預期的更少,僅有七八萬人,而不少守軍眼見大勢已去,來的又是同胞,死拼下去毫無意義,便都紛紛出來投降,總數接近10萬(加上戰鬥中俘虜的,一共活捉了12萬以上。),胡衛東不禁暗暗佩服自己道,“果然讓鬼子打鬼子的效果比較好。。。。。。”
與此同時東野與華野也肅清了東北地區其他的零散日軍,而再次損失二十萬人的日本國內兵源已經瀕臨枯竭,日本當局不得不將十五六歲的少年大量徵發進入軍隊,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的“娃娃聯隊”、“少年師團”,被教育界的人士指責為“這是在毀滅日本的將來”,但現在滿洲已失,日本當局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失去朝鮮。。。。。。
但鬼子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缺乏訓練的日軍新兵根本無法與久經戰陣的解放軍老兵相比,而日軍屢戰屢敗的現實則令其士氣低落到了極點,就連日本最狂熱的“小學生”(在日軍基層官兵當中,小學文化程度的最為狂熱,而文化程度較高的技術兵種與中高階軍官則相對要愛惜生命得多。)士兵也遠不像以前那樣相信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了。結果日本軍部向裕仁天皇保證“堅不可摧”的鴨綠江防線只堅持了3天就完全崩潰,而且兩邊死的還都是日本人,被偉人力排眾議再度啟用任命為前敵總指揮的胡衛東再次無恥地派出日縱來幹這樣的髒活累活。。。。。。
解放軍渡過鴨綠江後,日軍大本營統帥部被迫執行第二套防禦方案,準備充分利用朝鮮多山的地形節節抵抗、以消耗解放軍的銳氣與實力,以爭取反攻、或者說是和談的機會。然而,胡衛東卻從歷史上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坦克部隊的成功戰例得到了啟發,明白朝鮮看似多山,但南北方向卻剛好有一條狹窄的通道是可供裝甲部隊驅馳的。。。。。。(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九章 秋風掃落葉
ps: 感謝書友“看海開心胸”投出的評價票和書友“五柳先生888”與“張大爺”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薦票^_^
在歷史上的朝鮮戰爭之前,世界上的軍事家們普遍認為朝鮮半島的地形北部大多是山地、丘陵地形複雜,南部的一些平原地區稻田密佈,而且一些老式的橋樑也無法承受坦克的重量,因而並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然而,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區區兩百多輛t34坦克竟然利用那條狹窄的“走廊”長驅直入,先是拿下了至關重要的臨津江大橋,隨即一鼓作氣攻陷韓國首都漢城,並乘勝追擊將完全被打懵了的韓軍與美軍一路攆到了朝鮮半島的最南端,若非是朝鮮人民軍的坦克數量太少、此時基本已經消耗殆盡,加之麥克阿瑟出人意料的仁川登陸切斷了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的後勤補給線,搞不好後來都不需要志願軍赴朝參戰了。。。。。
有這樣現成的戰例擺在這裡,胡衛東自然樂得效仿,而被賦予重任的馬仲英裝甲騎兵師幹得比歷史上的朝鮮人民軍裝甲部隊更加出色,他們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裡長驅一千多公里,將日本人臨時拼湊出來的幾十萬“朝鮮軍”(並非是朝鮮偽軍,而是正牌的日軍,屬於“總軍”級別編制,與關東軍一個級別,結果剛建立還不到一個月就幾乎全被打光了。。。。。。)打得落花流水,後續部隊基本不需要打什麼硬仗。只管加快速度跟上去抓俘虜就行了。。。。。。
不過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首先如今的裝甲騎兵師已經早非吳下阿蒙,擁有各式坦克、裝甲車與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