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放開了手腳的羅斯福對外日益強硬,德國與蘇聯兩國首當其衝,前者被逼著還債,後者則受到了更加嚴厲的經濟封鎖。相對來說,蘇聯畢竟自己資源豐富,所以情況還好;而德國要想繼續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就必須與美英翻臉,以德國目前的實力,要是被美英佔了先手,那這場戰爭恐怕剛開始就輸定了,因此小鬍子決定搶先動手。但是在此之前,德國卻必須先掃除後顧之憂。。。。。。
1940年11月15日,雖然意識形態尖銳對立,但在反對英美一事上卻存在著共同利益的德國與蘇聯終於如歷史上一樣秘密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
條約締結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間施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援。
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
條約有效期為10年。
除互不侵犯條約外,蘇德還簽訂了一份秘密附加協議書:
波羅的海地區如發生領土或政治變動時,立陶宛北部疆界將成為蘇德權力界限,在這方面,雙方將承認立陶宛在維爾諾地區的利益。
如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蘇德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勢力分界。維持波蘭獨立是否符合雙方利益,與及如何劃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
在東南歐方面,蘇聯關心她在比薩拉比亞(曾經屬於沙俄,此時卻屬於羅馬尼亞的一塊土地。)的利益,德國宣佈她在該地區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係。
雙方將視本協議書為絕密檔案。
。。。。。。
簽署了這份重要協議之後,吃下定心丸的小鬍子終於決定對波蘭發動蓄謀已久的進攻,1940年12月1日4點40分,德軍聯合其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48小時內撤出波蘭領土。由於德國繼續堅持進攻,英國和法國於1940年12月3日向德國宣戰。而這時的蘇聯,則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以及基於1921年簽訂的屈辱的《里加和約》的不滿,在1940年12月17日出兵越過國境線,趁火打劫地從波蘭手中收復了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注1)。
注1:這些土地是當初蘇聯初建時波蘭趁火打劫搶到的,同時還屠殺了數萬紅軍戰俘,現在卻被蘇聯以同樣的方法奪了回去,並且製造了“卡廷慘案”,也算是一報還一報。。。。。。(未完待續。。)
第五百二十四章 進軍越南(上)
與歷史上的波蘭戰役相比,如今的德國準備更加充分,因此投入的兵力也更加龐大,一線部隊的總數超過了120萬人,如果加上預備隊,則超過200萬,而且德國的武器裝備也遠比歷史上入侵波蘭的時候更加先進,以坦克為例,不但數量多達3500餘輛,而且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目前堪稱世界第一的黑豹坦克。在這樣壓倒性的力量面前,這個時空的波蘭軍隊即使早就知道了“閃電戰”的概念,也依然難以抵擋。而當乘火打劫的百萬蘇聯紅軍也從東線發起了全面進攻之後,波蘭亡國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12月25日,德軍和蘇軍在布格河會師,兩軍都對對方的強大而暗自心驚,因此這個時空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比歷史上維持的時間還要更長一些。波蘭境內有組織的抵抗則持續到了12月31日,這一天也被認為是波蘭亡國的日子,但是波蘭政府並沒有向德國或蘇聯投降,一小部分逃到英法組建了一個流亡政府,而其餘的則大都殉國。。。。。。
德國入侵波蘭之後,雖然英法都很快向其宣戰,但兩國政府的態度卻是迥異。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向主張對德強硬,因此希望兩國聯軍趁著德軍主力攻入波蘭之際,向德國本土進軍以逼迫其從波蘭退兵;而不久之前果斷出賣法共投入大資本家懷抱的法國總理達拉第卻被德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嚇壞了,根本不敢讓法軍離開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便以希望德軍獲得通道後繼續向東進攻蘇聯為由拒絕出兵。
丘吉爾雖然強硬,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莽夫,自然知道沒有法國人協助的話,光靠英國那點數量有限的陸軍,根本不是德國陸軍的對手,因此雖然背地裡不曉得罵了達拉第和法國多少次,但最終還是不得不與法國保持一致,同意暫時不對德國發動地面進攻,而這樣一來,就給了德國鎮壓波蘭人民反抗並作好下一次進攻準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