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一下,胡衛東並不反對在政策上給予“少數民族”以適當的扶持,畢竟中國大多數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基礎都相對落後。但胡衛東也堅決反對不分具體情況就一刀切,例如滿族的平均經濟狀況和受文化程度甚至還要高於漢族一截,如果還要給他們特殊照顧,那不是扯淡嗎?而且對於“少數民族”這個概念,胡衛東也有自己的看法。。。。。。
最終,在胡衛東的建言下,赤色黨中央意識到,原來百萬人口的民族在世界範圍就已經不能算是“少數”,而一千萬人口的民族更是可以稱得上“大民族”了。關鍵是不能和漢族去比,因為漢族人口實在太多,以她為基準的話,全世界就只有這一個大民族了。。。。。。
與法蘭西人、日耳曼人這些同樣是世界上的主要民族的人口作為基準,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也不能只看居住在中國的某民族人口,得將他們在外國的人口也算進去。如果不這樣做的話,豈不是說一個日本人入籍中國之後還能享受到少數民族的優待照顧?因為現在入了中國籍的大和族也就幾萬人嘛!
有人當即如歷史上那樣說入籍的外國人應該另算,不能稱其所屬民族為中國的民族,但卻立即遭到了胡衛東的激烈反駁。胡衛東認為中國目前仍很貧窮落後,需要大量的外國人才加速國內的工業化,甚至將來中國成功復興,也同樣不能拒絕外來的人才,正所謂“流水不腐”,如果入籍之後還得掛個“入籍外國人”的標籤,他們又怎麼可能對中國生出歸屬感來?沒有歸屬感,他們又怎麼可能為中國的發展盡心盡力呢?
最後,新中國“少數民族”的定義是“世界範圍內的總人口少於100萬”,這樣才能享受針對弱小民族的特別照顧。而那些超過100萬人口的則都算是多數民族,各方面均按漢族的同等標準來對待,不過因為貧困地區都會得到政策扶持,所以倒也沒人表示不滿。而且以地區為單位進行扶持,貧困的理由可以是交通不便等很多客觀原因,相比針對民族來給予扶持的做法,不容易讓被幫扶物件生出遭到歧視的感覺。。。。。。(未完待續。。)
第七百零四章 率先工業化(上)
根據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胡衛東認為民族問題要想解決,固然要有相對公平的民族政策,但當地的民族結構更加重要。而想要改變新疆的人口結構,再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雖然自解放軍入疆以來新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繁榮,令新疆各個少數民族的人口無不猛增,但根據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國範圍還未完成,但西北地區已經完成了。)的結果來看,新疆少數民族全加起來也就兩百多萬,其中人口最多的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都才剛剛突破了百萬人口大關(注1)。
而以新中國遠勝民國的動員力和太祖無以倫比的號召力,每年動員百萬以上的內地青年入疆並不是什麼難事,只要人口比例徹底逆轉,漢人(漢族和其他漢語民族)佔到了總人口的八成以上,新疆就會成為第二個東北了。。。。。。
但作為一個穿越者,胡衛東卻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其實歷史上建國後的前三十年、尤其是在那段特殊時期中央政府一直堅持大量動員知青前往邊疆地區,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構成,漢人最多時佔到了一大半,而且同時期的民族關係甚至比後來還好,但最終由於政策的變化,入疆的大部分知青一旦有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便又紛紛返回東部,再加上後來一胎制的推行,使得人口結構迅速逆轉,前三十年的努力最終功虧一簣。。。。。。
為了避免這樣的遺憾重演,作為西北局第一書記。胡衛東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要將內地的青年拉到新疆來,還得設法讓他們來了就不再離開。僅靠行政命令,這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日後人亡政息在所難免,但如果能夠將新疆發展成為全國最發達、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到時候恐怕趕都趕不走,還不斷會有人趕來新疆謀求發展,那樣才算是將新疆的民族問題徹底解決了。
而且新疆經濟發展起來後,各族人民得了實惠,也必然會更加擁護中央。與政策照顧得來的眼前利益相比。經濟發展帶來的富裕生活更加可靠,而且是靠各族人民自己的勞動獲得的,不易滋生出好逸惡勞、甚至“升米恩、鬥米仇”的現象。。。。。。
胡衛東選擇新疆作為全國工業化的旗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新疆本地人口不多。而來新疆的內地青年卻至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也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有了這樣的文化程度作為基礎。他們很容易被培養成為高素質的工人。以目前內地向新疆移民和本地普及教育的速度,五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