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日照碼頭裡擠滿了群眾,其中大橫標幅寫著:熱烈歡迎革命英雄歸來!

喻培倫一下輪船,看到這麼隆重的場面,不禁感慨萬千!就像到了家一樣,對於山東立刻有了一種歸屬感!

林武徹底執行了張山長的吩咐,給足了這些革命先輩面子,他代張山長向他們傾訴了滔滔不絕的仰慕之情之後,就當場安排了《山東日報》的記者們對他們一一做了採訪!

第二天,在《山東日報》頭版頭條這樣寫道:革命黨人發動起義,《國際歌》在廣州城上空飄揚!

接著用整篇整幅詳細介紹了廣州起義的整個過程,還附有十八位勇士的採訪記錄,在報紙的右上角醒目位置,還刊登了《國際歌》的詞曲!

一時間,《國際歌》開始在山東大地上唱響!

隨著當天報紙一同發行的還有一本書名叫做《我的奮鬥》的書!

這是張山長在第一屆學習班上的講稿,經過整理而編成的書,這本書現在已經成山東的內部學習的教材,只是這一次,正式地釋出天下!

《我的奮鬥》分為三部分,二十多萬字。第一部分是“我可受的祖國”:第二部分為“革命”;第三部分是”三民主義中國”

《我的奮鬥》系統地闡述了張山長的“理想”,“建立平等自由的三民主義中國”。

全書充滿了中華民族無限的熱愛和對滿清封建貴族無比仇恨。他號召全體中國人緊密地團結起來,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自由平等的三民主義中國而努力奮鬥!

《我的奮鬥》並非空洞無物的口號,而是非常系統和科學的理論,它跟某個同樣是大炮級的人物的口號是大不同的!

所以,《我的奮鬥》一書的出版,給張山長瞬間長了很大的名聲,各地革命鬥士紛紛來投!

北京城裡,攝政王載灃把《山東日報》和《我的奮鬥》狠狠地往桌子上一拍,咆哮道:“良弼呢!讓他快來見我!“

清末,滿族有兩個自詡知兵的人物,一個是前陸軍部尚書鐵良,鐵良五向潛心研究陸軍,被時人視為滿族中傑出的軍事人才,是滿族將領中足以與袁世凱分庭抗禮之人物,可惜攝政王載灃中了袁世凱的反間計,於1910年二月免去鐵良陸軍部尚書之職,後來就打發他去鎮守南京去了。

另外一個就是良弼,良弼是滿洲鑲黃旗人,愛新覺羅的子孫。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後,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升司長。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以知兵自詡,他參與清廷改年制,練新軍,立軍學,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

良弼自詡知兵,其實卻是一個蠢貨,要不也不會因為一點小小意見不合,就把鐵良整倒,中了袁世凱的反間計了!

良弼是個滿清頑固分子,用後世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利益階層!而且是最高層的那一種。聽到攝政王載灃的傳喚急忙過來參見!但是對於出兵攻打山東,他卻沒有頭緒!

皆因德國人,在通往山東的必經之路上佈置了“重兵“!

一千人並不是很多,一般來說不算重兵,但是那是德國洋人的軍隊,對於清廷來說那就是重得不能再重的“重兵”了!

第一卷 大炮軍閥 第77章 北上

出兵是要的,山東的張山長這樣明目張膽地宣揚革命,口口聲聲要以暴力推翻滿清的統治,這跟扯旗造反沒有什麼兩樣,雖然這傢伙還沒有明目張膽地公佈天下造滿清朝廷的反。但也不是攝政王載灃所能容忍的!

儘管現在大清國內外因為朝廷的“皇族內閣”引起一片譴責!儘管因為朝廷宣佈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從而激起全國怒潮。

這些在攝政王載灃看來都不重要,都可以忽視,但山東張山長這樣藐視朝廷,藐視滿族,是可忍,孰不可忍,應該馬上被鎮壓!

攝政王載灃和良弼對於鎮壓山東張山長的意向達成了一致,接下來就商量著怎樣進兵了。

德國人的軍隊駐紮在德州一帶,正好卡在了津浦鐵路通往山東的道路!

第四鎮駐紮在天津外圍的馬廠一帶,正處在津浦鐵路線上,如果黃河大橋修好的話!沿著津浦鐵路可直達山東濟南城下!

第四鎮要進攻山東,最好走德州,當然也可以從旁邊繞過去,因為出了濟南城向北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北洋第四鎮並不算是什麼機械化的部隊,沒有重炮,頂多也是靠驢馬車運輸一下軍資!士兵們都是靠走路的,對於道路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