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操控著大理國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理清平官(丞相)高觀音政,也是聞聽南征訊息之後,心神大亂,以致當段智祥在朝堂之上,叫囂著要讓晉軍困死在南詔土地之上的時候,高觀音政依舊沒有拿出什麼良策作為應對。
無奈之下,高觀音政只好一面以段智興的名義,調動軍隊,陳兵大渡河畔設防,另外又下達徵召令,從南詔三十七部之中,徵選蠻兵、戰象,組成打擊部隊,佈防在點蒼山下,以護衛大理城的安危;調兵遣將之餘,高觀音政還不忘讓段智祥發揮餘熱,以趙宋朝廷當年冊封的雲南節度使、大理國主的名義,給大宋天子趙擴上書,既是為了想透過上層路線,博取同情,讓臨安方面阻止晉軍南征,也是為了拖延時間,想法設法的給晉軍出征製造困難,好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將兵力佈置完整。
不過高觀音政卻是忘了一點,顧同以及晉軍,雖然臣屬在大宋之下,其實與臨安城離心已是世人皆知,臨安城的決策,從來對於顧同沒有什麼約束力,所以,即使段智興的國書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恐怕也不能給顧同造成實際上的麻煩。更何況,臨安朝堂之上,確實有人抱著讓顧同放手南征,以將大理併入大宋版圖的心思,而像韓侂冑、史彌遠這樣的實際掌權者,則是懷有藉助南征大理,消耗晉軍勢力,對於晉軍南征,從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是採取鼓勵的行動。
埋頭國內,和高氏其他派系,鬥得你死我活,不理會外面局勢變化,是高觀音政的悲哀所在,也是大理國上下,命運註定的悲催,而盤根錯節,盡多掣肘,中央對於三十七部並無實際上的統轄,地方之上,離心離德,九大節度使之間,矛盾、衝突不斷,逾城派阿機、明國公高貞明一派、前相國高壽昌之子高壽護的謀統府一派,在加上高觀音政所代表的觀音派,從中央到地方,簡直比燴菜還要亂,還要熱鬧。
亂歸亂,熱鬧歸熱鬧,但是難不保軍隊南下,這些權謀家們摒棄前嫌,握手言和,又聚集在一起,共同對付晉軍。
是以對於南征之事,顧同向來沒有放鬆警惕,相反,遠征大理,又是在亞熱帶雨林之中作戰,山高水急,地理條件惡劣,一系列不利的局勢,使得他面對臨陣出戰的陳季常,左右叮囑,就是怕他一時之間大意,從而陷入到大理。
陳季常從顧同的臉上,也明白了征戰大理的困難,況且根據沈復派錦衣衛初步探測回來的情報資訊來看,大理國的軍隊,也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弱,尤其是三十七部蠻兵,戰力之強,絲毫不亞於顧同手中一直當尖刀使用的草原騎兵團,是以,之前覺得輕鬆的心思,他早已經收了起來,這一戰,成敗關鍵,陳季常給自己的任務是,只勝不敗。
大理**力如何,顧同比之陳季常更是清楚,像歷史上忽必烈拿下大理之後,就地徵召大理士兵,組建鬢貧軍,並對其相當倚重,東征西伐,向來無所不克,這般戰績,豈是一般軍隊可以拼的出來的?所以,當年趙匡胤明智的劃河為界,也未嘗不是存了不敢於大理一戰的心思,而這麼多年以來,大理國之所以給人孱弱的感覺,其實也是人家不想和大宋起戰爭,不然,要是真的戰鬥在了一起,依著宋兵得戰鬥力,不輸才怪。
“季常啊,南征一戰,並不輕鬆,晦氣的話,我不多說,只是記住我的囑託,到達大渡河前線之後,就分兵三路,然後選擇中路突破,東西兩路配合的戰略,直接丟開大理八府四郡的地方州縣不管不顧,然後以最快速度,推進到大理城下,然後,在和高觀音政控制下的三十七蠻部之兵,一決雌雄,勝了,大理也就再無戰事了!”顧同回想著歷史上忽必烈征討大理國的一些史實,不忘囑託陳季常,千萬不要給三十七部蠻兵以及大理軍隊中的精銳部隊節節設防的時間,進而利用高氏想要保全大理城、點蒼山的心思,直擊大理國都。
“主公放心,您的囑託,末將定然謹記在心!”陳季常拱手一禮,將顧同的話,牢牢地放在了心間,即使,他不明白顧同緣何篤定平定大理的關鍵一戰在於大理城下,更不知顧同怎麼會確定高觀音政會把舉國精銳佈置在點蒼山而不是提前部署在前往大理城的道路之上設防,可是,長久以來,出於對顧同的信任,讓陳季常不得不堅信,顧同的決策,一定是最正確的。
和陳季常說了一番話,顧同又對著李好義、李好古、楊巨源幾人說了一番話,然後,在司禮官的催促之下,顧同當先,陳季常隨後,然後眾將滿身盔甲,登上點將臺,正式祭天告地,升旗出兵。
隨著顧同將代表著軍權的符印、金劍一一交到陳季常手中,再也沒有什麼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