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制海權和貿易被荷蘭切斷。在荷蘭人佔領南臺灣的第二年,也就是明天啟六年即1626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以保護呂宋的中日貿易為名,率幾艘大帆船侵入北臺灣,將北臺灣納入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
臺灣“紅與黃”的時代(2)
西班牙人佔據北臺灣,對於南部的荷蘭人而言,無異於臥榻之旁來了一隻猛虎。基隆和淡水是北臺灣的兩大港口,是中日貿易的最佳聯絡點,如果被西班牙人佔領,他們的艦船可以隨時出擊荷蘭與中國漳州間貿易的船隻,倘若一艘商船被捕獲,其損失將大於派遣一支遠征軍佔領基隆的全部經費,其經濟利益頗豐。於是荷蘭人乃下決心驅逐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1642年8月21日在爪哇派來的援軍支援下,荷蘭艦隊攻到基隆城外圍,經過四天四夜的炮戰,西班牙人終於投降。自此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16年統治結束。荷蘭人除了取得臺灣部分南部沿海平原的統治權之外,還取得了臺灣北部地區的統治權。他們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延續了38年。
“海上之王”鄭芝龍
在17世紀遠東海洋上,活躍著的是三種力量,一種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勢力;另一種力量是遠東地區封建強國如中國、日本;還有一種就是海盜,最著名的是中國的顏思齊、鄭芝龍。
鄭芝龍是鄭成功的父親,但在史家的筆下向來名聲不好。鄭芝龍大概也算是中國歐化人物的先驅,是個天主教徒,通曉外語和做生意。他出生於中國對外貿易大港泉州,深受當地風氣影響。18歲時即遷居澳門,在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並取了教名為尼西拉斯·加斯巴德。當時澳門已為葡萄牙人租借,鄭芝龍出身於小官吏家庭,自小就膽大,好武力,所以,很得當時大海商李旦的賞識。正因為跟著李旦,後來鄭芝龍去了日本長崎。
在明代,日本的港口城市如長崎等地也聚集了一些中國商人。當時日本顯然敵視外來東西,故長崎管理貿易的官員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商盤剝勒索非常嚴重,引起中國商人的強烈不滿,於是包括鄭芝龍在內的28箇中國海商密謀奪取長崎。領頭者叫顏思齊。這個暴動計劃被一個醉酒的兄弟洩露了,於是,1624年8月23日,鄭芝龍等人分乘13艘大船,好不容易逃到臺灣北港。此時正值第二次中荷澎湖之戰之後,荷蘭人剛從澎湖退遷臺灣安平港,其軍力不超過千人,而鄭芝龍等約數百人,荷蘭人不敢惹是生非,讓鄭芝龍等人在臺灣站住了腳跟。
1625年10月,在臺灣已日益聲隆的顏思齊逝世。年僅20歲的鄭芝龍脫穎而出繼承顏思齊大佬之位。
當時臺灣地曠人稀,土著居民生產力極其落後,為穩定後方,建立根基,鄭芝龍乘兩次大旱災,招饑民數萬,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發給一頭耕牛,用海船接送臺灣,開墾荒地為田,衣食之餘,納微稅於他,其結果人心大快,鄭芝龍的勢力迅速膨脹,擁有約1千船隻組成的龐大艦隊,一躍成為“海上之王”。
福建巡撫熊文燦慧眼識英雄,親派盧毓英將鄭芝龍招撫,授職海防遊擊將軍,後又官拜福建水師提督。就這樣鄭芝龍就完成了從海盜到明朝海防將軍的轉變過程。這樣,本來孤懸海外的臺灣,就因為鄭芝龍的降明而部分回到祖國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1)
1644年,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大事,先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明崇禎皇帝不得不在景山上吊自殺;其後,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引得清軍入關,幾年之內就蕩平中原、江南,建立了清王朝。
1645年鄭芝龍擁明皇子朱聿鍵在福建登基,建立南明隆武政權。鄭芝龍官拜太師平國公,實是南明的支柱。
當時,清軍南下,將南明王朝之一的南京福王即弘光皇帝擊潰,擄弘光帝北上,下一步那就是攻佔福建了,鄭芝龍在清兵壓境時做了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決定其性命的一次投機:叛明投清,而滿清大貴族也想兵不血刃輕取福建,答應他做三省王、閩粵總督。但這一次,在他的家族裡並非人人都跟著他投降清廷,其頭一個就是他很得意的長子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只是後來為表示抗清決心才自改名為成功。他因父親的功業被南明隆武皇帝授官為御營中軍都督。隆武皇帝曾摸著他的背說:“可惜孤沒有一女配卿,但孤視卿為駙馬。”隨後賜尚方寶劍,儀同駙馬,十分器重。滿清貴族以鄭成功尚未降清為由,將鄭芝龍軟禁下獄,甚至攻佔鄭成功泉州老家,逼死鄭成功母親。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鄭成功忠孝難兩全,遂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