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全都涮了一把。他們依然在那被火燒的洛陽搜刮些亂七八糟。
當時只有曹操趁勝追擊。卻因為兵不足而退,如果不是如此,當時他和袁紹率大軍追上華雄,壓根就沒現在的華雄。
而在十八路諸侯作戰時,曹操也更加確定,袁紹這個人雖然優柔寡斷,卻也很心毒。會受損的戰役讓別人去衝,自己就儲存實力,專揀大便宜。
這次曹操最怕地就是這樣,袁紹在後面催,他兵少,實力不足,一個不好就只能損兵折將,大損英名。白白便宜他袁紹。
派荀攸去就是想讓袁紹和自己分兵兩路。可沒想到還有個華雄也跑去和袁紹套近乎。
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不過有道是你精我也不笨,曹操也有曹操地對策,聞得訊息後就率眾去迎接袁紹。同時也派人去通知呂布。
“袁公,不如大軍進宛城,一來更加安全,袁公可以放心,二來也讓士兵們安歇一下,這長途跋涉地,可真不是一般地累人。”
此時地華雄正在向袁紹表現著他的大方。
袁紹一想也好,入得城中也有城池可守,大家可以放心地休息下,當下便答應下來,大軍直入宛城,等到曹操趕到時,荒野之上哪還有軍隊的蹤影,待得聽到探子回報,這才望著宛城恨恨地說道:“華雄啊華雄,我先前還只是對你之用心有所懷疑,如今我便更加肯定了,你這是成心要斷絕我和袁紹舊時的關係啊!”
看似一點小事,其實卻有著莫大的意義。
按照常理,曹操依然可以進宛城去見袁紹,按照他們以前的關係以及現在的情勢,袁紹也不會為難他,可有華雄在,事情就會大不一樣,在華雄來想,只要你曹操敢來,就算拼著宛城不要,也要讓你走不出宛城。
在曹操來想,他對華雄有點忌憚,水關被奇襲一事猶如夢魘一般,讓他深深記得雍州有個華雄,加上這兩年,非必要他也絕不會冒險去華雄地屬地,天曉得華雄有沒有對他起什麼心,這是他多疑和穩妥的習慣,畢竟他和華雄還沒有正式地見過一次面,更別提打交道什麼的了。
而在袁紹來看,這是他能防備一切意外的一個方式,華雄要是要和他為難,早在兩郡之內就動手了,不會到這來,而他的軍隊長途跋涉,人困馬乏,有個城池可待,自然是安全得多。
時機不同,萬一曹操率大軍拼著後果嚴重點也要來幹他的疲乏之軍,那也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三方各有心思,曹操亦只能撥轉回自己營地,僅派人去宛城向袁紹問個好,並再度派出荀攸去問問袁紹怎麼會突然跑這來,問這個問題自然是沒意義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袁紹是要玩他地老伎倆,驅虎逐狼,坐收漁利。
最重要地是荀攸去了可以看看宛城內的情形,情報代表著一切可能性啊!
而既然帶了兵來,這仗還是要打的,問題是和誰打,誰得利地問題,曹操也好,華雄也好,袁紹呂布也好,郭李傕也好,他們都不是蝦兵蟹將,不是那有一兩個城就囂張的主。
自然不可能隨便地到處打仗,天天活裡來死裡去,縱觀曹操一生,又有幾次打仗有生命危險呢?
不戰而屈人之兵,或是坐收漁利,那才是華雄的作風,他的實力不就是暗裡偷摸來的嘛!嚴格來說,他和孫策也沒什麼區別,鑽了空子,因而有了不菲的實力,所以有空
,他就要用最舒坦的方式來得到利益,這種想法不可多就是有點小看天下英雄而已。
不過在三國前期小看下也無可厚非,他畢竟有了三大謀,目前脫離他掌握的牛人也就是曹操和周瑜,除此之外,還有誰呢?
正如將軍風範一樣,不論大小事,先喝上一杯再說。荀攸沒來,袁紹和華雄在宛城裡喝,荀攸來了,也一樣是喝,喝一頓下來,袁紹給荀攸的答覆就是大家合兵共伐賊是最穩妥地辦法。
爭論是無益的,荀攸也沒多說什麼,他來的目的是看看宛城內的情況。能看的也都看了。他便準備說呂布的事。可華雄卻突然笑道:“荀先生啊!曹公怎麼不親自來宛城一趟呢?華某久仰曹公大名,至今還未曾有一見,今袁公在此,獨缺曹公,還煩勞荀先生回去稟明你家主公,說袁公和華某在此請他一敘,他可不能不給面子啊!”
這個話有點毒。擺明就是在說不來就不給袁紹面子,很像喝醉酒的人敬酒,不喝就跟你翻臉。
袁紹不知是多喝了兩杯還是怎麼地,竟也覺得就如華雄所說,曹操都不來迎接自己一下,敘箇舊也是好地啊!
袁紹也開腔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