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打小在孃家養出來的吧?
如馨也調侃,說的太對了,正因為小時候家裡窮,吃得少,所以才要補上啊。
又補上一句:又不用你的錢,你疼什麼?你疼有用嗎?白費感情,我照吃不誤。
當然,後補這話不是直接說出來的,而是以切實行動告知婆婆的。
當然,關於水果的戰爭,以婆婆的失敗和沉默告終。
推開臥室的門,一張報紙擱在梳妝檯醒目的位置。那篇高齡產婦腦癱兒的報道赫然在目,配著彩色圖片著實觸目驚心。
在傳宗接代的問題上,婆婆的責任心的確發揮到了極致,她比當事人還要千萬倍地憂心忡忡,心急如焚。不過以前,不管心裡怎麼想,嘴上還是很留情面的;不管在兒子面前怎麼嘮叨,在兒媳面前還是很委婉的。委婉含蓄地透露出這個意思:希望家裡添個孫子,這個家就更美滿了。
那時候,公婆還住在他們自己的房子裡,過著他們自己的日子,婆媳之間還是很有幾分明顯的客氣。自從半年多前公爹一夜之間腦溢血了,柳志文擔心父親萬一哪天半夜出意外,只有老太太一個人肯定不行,抱都抱不起來,旁邊沒個身強力壯的人可如何是好?如馨說,腦血栓病人犯了病不能隨便抱,打120是最好的辦法話音未落便遭柳志文一頓痛斥,養兒防老,你兄弟姐妹都是這樣對待父母的?一句話說得如馨面紅耳赤,滿腔罪惡感。看到丈夫一臉傷感和失望,為了不讓他太難受,她只好違背自己的意志,主動提出接老人來家裡同住,以便“防老”。就這樣,兩代人生活到一個屋簷下,兩家人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