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外,英鎊、法郎、新加坡幣、越幣、葡幣、印度盧比、緬幣等各式各樣的外幣,聽過名字的,沒聽過名字的,幾乎周邊國家和華僑較多國家的貨幣在中國市場都能見到,當時的人也算是大開眼界了。
由於經濟恢復與重建的困難,國民黨曾經對美國寄予很大的期望。宋子文以知美和親美著稱,戰時曾經在美國從事爭取支援的工作,戰後自然也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援。可是國民黨戰後混亂的局面讓美國人不敢再往這個無底洞裡投錢了。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在1948年陷於崩潰。財政、金融、工商、農業樣樣都問題百出。多米諾骨牌效應,政治影響軍事,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國民黨的統治從內部看,就已經是命懸一線了。經濟危機不可緩解,引起社會危機的不可緩解,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總崩潰。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離開中國之際,無不惋惜地對國民黨的將領說:“共產黨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是廉潔,以及廉潔換得的民心。”
3攻守易置,山河易主
東北線額相
全面內戰爆發後,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實力懸殊,我軍前期作戰,作風穩重。毛澤東曾經對於戰爭全域性有過這樣的定位:對外戰爭必須打持久戰,拖垮敵人;對內戰爭當速戰速決,解決敵人。國民黨軍隊戰爭目標與手段極不協調,導致出現大量戰略失誤,屢戰屢敗。
國民黨高階將領的心理變化是複雜的,他們由戰初對戰爭前途的自信,對中共的傲慢與輕視,轉而為中共戰鬥力和戰績所震撼,戰場形勢的不容樂觀使得戰鬥士氣極為低下。並且國民黨內矛盾重重,黨派紛爭不斷,國際援助無法取得突破,危機不斷。我軍堅持不重失地,重視消滅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逐步扭轉了戰爭初期的不利態勢。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後,我方適時主動地在中原戰場發動了戰略進攻,從而由守勢轉為攻勢,實現了戰爭程序的重大轉折。
在國共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東北具有代表性。抗戰勝利後,東北成為戰後全域性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大規模調兵首先進駐東北。蔣介石則將兵力部署的重心放在江浙等富庶地區,準備從蘇聯紅軍手中直接接管東北。當然,東北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工業建設又比內地發達的一個區域,許多國民黨將領也想在蘇聯部隊擊退日寇侵略者之後,分到一杯羹。
東北地域遼闊,國民黨在東北有7個軍20萬人,加上特種部隊和地方不對,總共不多40萬人。經過戰爭的消耗,國民黨在東北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多數城鎮只能以團、營為單位守備。而且國民黨在關內作戰不力,兵力受到牽制,一時也無法向東北大舉增兵,只能依賴東北現代交通特別是鐵路交通較為發達的優勢,將部隊集結在交通要點,隨時機動增援,彌補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於南滿平原的中心,聯結三條鐵路線,是東西南北滿間的交通樞紐,為國民黨軍從瀋陽北上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的要地。在國共和談時期,我領導人希望透過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少打仗就少打嘛。後來共產黨認識到,和談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敵強我弱形勢下,堅持打陣地防禦戰,這種情況在遵義會議後的共產黨的歷史上幾乎沒有。
我軍在東北戰場並不佔優勢,在國民黨對我南滿根據地最後一次進攻擊退後,林彪審時度勢,認為在東北發動反攻的機會已經到來。林彪立即部署,主動出擊,實行連續攻勢作戰和規模日益擴大的殲滅戰,希望透過一個大逆轉,改變東北戰局。當時正值孟良崮戰役國民黨南北聯絡將被阻斷,長春、吉林態勢孤立,東北防禦體系將不復完整。國民黨吸取以往經驗,行動較為謹慎,東北民主聯軍未能捕捉到戰機,此時四平久攻不下,攻勢已經明顯疲憊,難以為繼,在國民黨南北逼迫之下,態勢顯得更加不利。中共對於城市攻堅戰沒有太多的經驗,難以達到預期目的,林彪果斷決定停止攻擊。
此後,林彪更多地堅守其得心應手的運動戰術,我軍更多地發動攻勢,東北戰局果然發生了重要變化。四平戰役結束後不久,東北成為中共在全國範圍內第一位居全面優勢的戰區,國民黨軍在東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鐵路沿線極少數城市,完全處於守勢。國民黨內部甚至有人主張放棄東北,在關內集中兵力。蔣介石認為,放棄東北則失去了華北的屏障,必將影響到全盤戰局,不斷往東北派遣兵力,還對原有部隊進行全面改組,新編部隊戰鬥力不高,老不對被拆開,嚴重影響作戰,在東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已經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