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0部分

定臺灣當地治安,控制住疾病,並解決好吃飯問題,以及移民和當地人之間的關係……

朱斌又寫信給鍾建,第二批援兵三千人已經準備從江南啟程,隨軍而來的,處理新出廠的火器裝備之外,還有大量的藥品和大夫,爭取迅速地控制住臺灣疾病。並且在信的最後,朱斌特別關照:

“讓鏡之紅夷得到喘息機會,亦是給我軍得到修整機會。從此後伐罪軍每收復或佔領一地,都務虛先穩定當地局勢,使其牢牢控制在江南省的管轄範圍之內。伐罪軍要做的,並不僅僅是收復臺灣和鏡,而是一個長期用兵地計劃,非兩到三年不能回兵……”

後世的歷史學家,對這封信的真偽始終爭論不休,因為,在這封信裡,用到了大明王朝幾乎沒有使用過的“佔領”二字,反對者認為,以忠勇武英王地仁德,是絕不可能使用這兩個字的,想來是那些想要誣衊忠勇武英王人別有用心的編造出來!

而支持者卻認為,在伐罪軍收復鏡後所做的舉動來看,這封信九成是真實的,而這也正是江南軍劍指海外的開始……

當然,不管是支持者和反對者都無從得知真相,當有人問及鍾建的時候,鍾建只意味深長地說了這麼幾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有功自然是武英王之功,如果有錯,那就必須我們這些部下承擔起來,歷朝歷代,皆是如此……”

……

而這時在松錦一線,明清兩句的對峙似乎讓雙方都失去了最後的耐心!

崇禎十四年一月下旬,洪承疇揮師進至松山與杏山之間,除總兵唐通以外,其餘七鎮總兵各率部分路移軍至松山城附近的東西石門,皆照分定營次,分別旗色,擺開陣勢。

在離松山南數里的地方,自南向北佈列車、步、火器營,以騎兵組成兩翼;在西石門,吳三桂部居左翼之首,按順序,以下是王廷臣與楊國柱部;在東石門,曹變蛟部居右翼之首,以下則是白廣恩、馬科部。而王樸部居兩翼之間,與右翼相連線。

圍錦地清步兵已部署在錦州與松山之間的乳峰山上。佔據著有利的地勢,而在東西石門屯聚精騎約兩萬,各埋伏於周圍待戰,其戰略意圖是,伏擊前頭增援的明兵。

一月二十五日,明清雙方在乳峰山上山下。東西石門處,展開了一場激戰。

明七鎮

精銳步兵,攜弓箭、槍炮,分別從山下東西兩翼向山起進攻,山上的清軍居高下擊。明軍士氣甚是高漲,冒著如雨點般地矢石奮勇登山進擊,搶佔近臺高處,放炮張旗幟。大批明兵勇氣倍增,喊聲震天,拼命衝鋒。

被圍在錦州城內的明兵聽到槍炮與吶喊聲,知道援兵已到,祖大壽即揮軍出城南門外,擺列營陣,與援兵遙相呼應,形成了內外夾擊清兵的態勢。

當明兵搶上山與清步兵搏戰時,山下埋伏的清騎兵先自西石門衝出七八千,居左翼的吳三桂等率部迎戰。

清兵再次領教到了吳三桂的勇猛。吳三桂身先士卒,一馬當先,連續衝擊清軍十餘次,僅僅吳三桂一個人,就陣前斬了滿清騎兵十人。主帥英勇如此,部卒誰不賣命?很快吳三桂部就挫敗了滿清騎兵的攻擊。

滿清原準備以精銳騎兵將明兵陣勢沖垮。不料明馬步官兵拒戰甚猛,因而沒有得勢。在東石門,有明炮兵營,居東山險要處轟擊,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進攻。

至此,吳三桂簡直就成了滿清地惡夢。清軍但見吳三桂的大旗,無不心驚膽戰,紛紛讓道。哪裡還有半分精銳八旗的樣子?

接到戰報的皇太極,恨恨地指著前方說道:

“先有朱由斌,再有吳三桂!我大清鐵騎天下縱橫無敵,不想卻使此二豎子成名!”

清兵攻擊不成。便用牛車推運紅衣大炮三十門,從東西兩面嚮明兵轟擊,明兵炮營不甘示弱,奮力與之對射。戰鬥持續到傍晚,清兵被迫退卻。清方承認此次戰鬥失利。

這是松山決戰前的一次接觸戰。明七鎮出動兵員約六萬。而滿清騎兵二萬,加上乳峰山上的步兵,總共約三萬餘人,但雙方實際上投入的兵力並不多,故傷亡還不算嚴重。

來自明兵前線的報告,說在陣上斬殺清兵首級只有二十人,還生擒一人。而這些被斬殺的清兵中,僅吳三桂一個就殺了十個……

而明軍傷亡頗重,據洪承疇統計,陣亡七百三十八人,不同程度的輕重傷員七百九十三人,被擊斃地馬騾,則高達六百五十七匹。

看起來這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但是在實際上,明兵處於進攻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