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一定會動心的。
在遙遠的歐洲,建立一個雖然隨時可能惡目相對,翻臉為仇,並不牢靠的盟友,對於大明帝國未來的道路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將使未來明軍大步進軍歐洲的道路上,鋪設下一塊跳板,在未來的戰爭中,迅速顯現出巨大的效用……
大明各藩屬國前來覲見天朝皇帝的君主們,在京師已經等待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們領略了天朝文化的多姿多彩,領略了天朝在內亂後的迅速崛起。大明,正在以一個前所未有的姿態出現在他們面前,出現在世界的面前。
皇帝陛下的接見在年後的第六天,十九個藩屬國的君主第一次見到了天朝的皇帝。皇帝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天朝的威嚴,以及站在皇帝陛下下手,威風凜凜地忠勇武英王。和那些大批特意上殿,不怒而威的將軍們,卻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震撼。
在進行了禮貌性的問候,以及接受了各藩屬國進貢的貢品後,皇帝陛下便把與他們對話的權利交給了武英王。這次除了覲見天朝皇帝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話題。即解決這些國家間地矛盾和衝突,以及存在了許多年的領土糾紛。
爪哇和馬六甲之間的矛盾,瀾滄國(寮國)和安南、暹羅等國之間的戰爭,都是這次朝會上爭論的焦點。而顯然,這些藩屬國們。也把解決這些矛盾地希望放到了大明朝身上。
尤其是在對於瀾滄國的處理上,很有些讓人頭疼。
大明初期由於內部爭權奪利和安南入侵,瀾滄國一度衰落。其後進入發展階段,封建等級制進一步完善,最高一級稱帕沙拉,即國王;第二級為“色納”。即國王的顧問;第三級稱“阿瑪”,為各級官吏,最下一級為“約特”。國王有三名顧問,分管軍事、行政和外交。
波提薩拉臘王和塞塔提臘王時代,寮國與暹羅和東胡多次衝突,尤其是緬甸的第三次入侵,將新都永珍洗劫一空。蘇里亞旺薩繼位後,瀾滄國勢重新振
這位蘇里亞旺薩。被譽為瀾滄國的太陽王。在他即位後,刻意整頓國家。大力發展軍隊。使瀾滄擁正規軍十五萬,後備軍十萬,另有五萬留守隊。大盛的國力,讓周邊與其有時仇地國家產生了嚴重的不安,並多次爆發了小規模的戰爭。
一個穩定的周邊形勢。一群安分而且順從的藩屬國。對目前的大明來說顯然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朱斌提出了雙方暫時停止戰爭,在大明的調停下。重新劃分各自勢力地建議。在武英王的赫赫威名下,雙方顯然都接受了這個提議。
而雙方矛盾地焦點在於,蘇里亞旺薩王要求暹羅、安南歸還侵佔的奧博羅、頓薩奧等地。而暹羅則認為奧博羅本來就是雙方含混不清的地盤,顯然蘇里亞旺薩王的要求是無法接受的。而安南地態度,則相對於好曖昧一點,因為這時候地安南本身也處於動盪之中。
早在明朝正德十一年,安南發生了一起政變:一位叫陳昊的“社堂燒香官”,殺了國王莫綢,自方為王。這樣地局面安南的一些大臣當然不願意看到。因此莫綢的另一位大臣都力士”莫登庸討伐陳昊,殺了他,另立莫綢的侄子為王。
但這場政變並沒就此而止。六年後,嘉靖元年,莫登庸又把國王趕下去,自立為王。而前國王的兒子,已改姓名“黎”的黎平佔據清華一帶,另立一國。即為安南南北朝的開始。經過漫長的對立,莫登庸家系的勢力則逐漸開始衰落。
而其後,安南又演化成了權臣北鄭、南阮互相對峙的局面。
當時大明自身內部困難重重,已經無暇顧及到這些藩屬國。鄭氏和阮氏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尋求歐洲人的幫助。阮家的阮福源同時與航抵此區域的歐洲人建立了“友誼”,一個外國貿易站在會開張。並在葡萄牙工程師的協助下阮氏開始了他們自己西洋銅炮的生產!
鄭氏則仿效阮氏轉而尋求歐洲人的軍事援助。鄭家招募了荷蘭人,為其製造火炮與船艦。從崇禎十四年開始,,鄭氏再度對阮氏的城防工事發動攻擊;在荷蘭人火炮的幫助下,鄭軍雖然攻破了第一道城牆,但在攻擊第二道防線時失敗收場。在海上,儘管有荷艦奇威、納雪嘉勒、威肯德•;布克助戰,鄭軍依然敗給阮氏的艦隊與葡萄牙船艦。
在這樣複雜混亂的情況下,鄭氏把持的黎氏王朝急於統一整個安南,並企圖得到大明王朝的全力支援。而阮氏把持的莫氏也抱著同樣的態度,因此對於蘇里亞旺薩王的領土方面的要求,都採取了模稜兩可的含糊態度而在安南的內部問題上,雙方則變得強硬無比,誰也不肯退讓半步。
素來對這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