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部分

禾嘉先據右屯,修築大淩河城。以錦州、大淩河、右屯就形成犄角之勢。可以相互依託。再向東北依次推進,收復較遠的廣寧城。

而具體築城的任務。則落落到了祖大壽的身上。錦州總兵官祖大壽、副將何可剛率兵四千,駐守其地。另有班軍一萬餘人,負責修建大凌城。

當明軍重新修築大凌城的訊息傳到皇太極耳朵中後,皇太極勃然大怒,憤然道:“坐視漢人開疆拓土修建城廓,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耶?”

崇禎四年八月初四日,皇太極以大明“進兵遼東、破壞和議”為藉口,親起滿漢大軍兩萬餘人,紅夷大炮四十門,在大淩河城下集結。

鑑於大淩河城防守堅固,為減少傷亡,皇太極下令對該城進行圍困,沿城四周修建柵欄,並挖出一條寬五尺、深七尺的壕溝,以切斷城內外的聯絡。同時他派兵扼守住通往錦州的要道,阻擊錦州方向出動地援兵,其後又陸續增兵到了五萬。

兵法雲“十者圍之”,皇太極以五萬大軍,加上四道壕溝一道牆,足可抵十萬之眾,祖大壽的一萬多人馬想突圍已絕對不可能!

面對後金的包圍,祖大壽幾次派兵出擊,企圖撕開缺口,打通城內外通道,殺出一條血路,但都沒有成功。皇太極隨即下令用火炮轟擊城外的臺堡。在猛烈地轟擊之下,大淩河城外圍的臺堡一一落入敵手,包圍圈不斷壓縮。

當大淩河被圍地訊息傳來後,督師孫承宗、巡撫丘禾嘉立即組織援軍,急赴前線增援,

以解大淩河之圍。孫承宗、丘禾嘉親自率軍,與新升任的總兵官吳襄、宋偉合兵,約四萬之眾,由山海關向錦州進發。

當援軍前鋒近萬名兵馬趕到松山附近時,被阿濟格率領的千餘名滿蒙騎兵攔截擊敗,退回錦州城內。九月初,另一支大隊援兵趕到錦州城外,在小淩河對岸紮營時,皇太極親率精兵偷襲大營,打得明軍措手不及。

九月二十四日,援軍主力,包括百餘名戰將和四萬步騎,由監軍、太僕寺少卿張春率領,渡過小淩河。三天以後的清晨,當這支兵馬乘夜色推進到離大淩河只有十五里的長山時,才被敵兵的前哨發覺。皇太極迅速集合滿、蒙、漢軍兩萬人迎敵。當時明軍的數量是後金軍的一倍。

當後金軍趕到陣前,見張春已將大

防禦陣形,大炮鳥銃四面排列。皇太極先令騎兵分擊,右翼直撲張春的大營,但因炮火猛烈,傷亡慘重,未能破陣。皇太極隨即加入右翼,重整隊伍,並令養性的炮兵移至明軍陣地東側,用火炮和火箭猛轟張春大營,明軍傷亡大增,陣腳開始動搖,張春大營開始潰亂。

而就在這關鍵時刻,由吳襄、參將桑噶爾寨統率的另一支援軍開始潰退。

張春在重創之下,仍收拾殘卒,進行抵抗。當時正逢天起大風,張春便下令縱火攻擊養性的炮兵陣地。沒想到大火起後不久,風向逆轉,反而撲向自己的陣地,引起陣腳大亂。皇太極乘機率騎兵衝擊,張春的大營便一敗塗地了。

三路兵馬中的宋偉一營,在力戰之後,也因勢單力孤,只得撤退潰逃。至此,大軍全線崩潰。

只此長山一役,明軍四萬之眾被皇太極的兩萬人馬擊潰,損失慘重。包括張春在內的三十餘位高階將領被俘,多名明軍將領戰死,兵馬損失不計其數。更嚴重的是,明軍再也沒有力量組織任何援救了……

皇太極在擊敗援軍之後,加緊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在此以前,皇太極已在軍事壓力之餘,多次勸說過祖大壽。至此,皇太極再次派人帶著二十三位降清文武官員的招降書,勸說祖大壽投降,卻再次被祖大壽斷然拒絕。

隨著冬季的來臨,大淩河城內的糧食供應越來越成問題,平民百姓首當其衝,餓死者無數。而兵士不久也無糧可食,先是殺馬充飢,後開始有計劃地殺人充飢。這些情況被掌握後,皇太極更加緊了勸降攻勢。祖大壽至此已經走投無路,堅守到底,誓為大明效忠的信心開始動搖……

經過反覆協商,祖大壽決定投降。十月二十八日,反對投降的副將何可剛被推出城門,在後金兵營前示眾以後,被斬首。

何可剛臨死之前,神色不變,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其屍體被拖入城門後,飢餓至極的饑民一擁而上,爭奪其肉而食。

斬殺何可剛後,祖大壽派出四名副將、二名遊擊出城,代表他與其他三十七位命官,與皇太極和眾貝勒對天盟誓。盟畢,祖大壽正式獻城投降。此時的大淩河城,在被圍八十餘天后,原有的三萬餘軍民,只剩下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