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很多毀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在去年的時候,相關科考部門對於嘉靖入葬的永陵,使用了現代的遙感探測技術,經過探測發現,已經證實了墓葬內部全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書已經無法再讓後人看到了。
因為上述的這些原因,不用說《永樂大典》的原本了,就是嘉靖年間的副本,也從來都沒有在民間流傳過,所以只要餘宣能證明這的確是《永樂大典》的原本,那將震驚整個科考界。
“靜靜,都靜下來,咱們聽餘老說說……”一個聲音壓住了場內的喧噪。
“餘老,《永樂大典》的正本早就不見了,這一本不可能是正本吧?”即使餘宣是國內鑑定界如此知名的專家,在此刻也受到了質疑。
“正本的可能性極大……”
餘宣此時的情緒也有些激動,開口說道:“有些朋友或許不知道,《永樂大典》的正本完全是手抄出來的,集中了永樂年間很多知名的書法家,而這布書的書法,剛好就是我知道的一人眷寫出來的……”
餘宣說的這些事情,在場的很多人倒是知道,《永樂大典》一共有3億7千多萬字,全部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和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
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清抄,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而清抄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
“這一本《永樂大典》書寫所用的書法,就是最典型的臺閣體,而我要是沒看錯的話,它應該就是由臺閣體這種風格的創始人沈度書寫出來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就有沈度的影印作品……”
餘宣不但是一位雜項專家,對古代的書畫家也有頗多瞭解,而沈度又是明初時期書壇稱雄的二沈之一,書法多有流傳,所以餘宣對其也是非常的熟悉,一番辨認之後,認定為就是沈度的作品。
“這……這老滿究竟是吃藥還是撿漏了啊?”
聽到餘宣對這冊《永樂大典》的初步鑑定,場內所有人的腦海中不由冒出這麼一個念頭來,至於謝清陽,更是吃驚的張大了嘴巴。
第106章 正本真跡
“沈度是永樂年間的人,而且他之所以能被明成祖朱棣召入翰林院,任侍講學士,就是因為其寫的一手好字,所以在這裡我能斷定,沈度肯定是參與了對《永樂大典》的編撰和抄寫工作的……”
餘宣的思路很清晰,清晰到只要能認定這本《永樂大典》上的書法真是沈度書寫的,那麼這一本《永樂大典》就將成為這數百年來第一本出現在世間的永樂年版本。
“餘老,會不會是後人模仿沈度筆跡寫出來的呢?話說後世可是有不少善於模仿的書法家啊……”這次說話的是謝清陽,為了證明這本是後世抄本,謝清陽甚至開始質疑起了餘宣。
聽到謝清陽的話後,餘宣搖了搖頭,說道:“不會是後世抄寫的,我剛才說的是書法本身,現在我給大家說一下這本《永樂大典》的特點……餘宣將鼻端湊到了書頁上,深深的吸了口氣,頗有些陶醉的說道:《永樂大典》書葉大多都是採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離得近的朋友可以過來聞一下,歷經數百年還是可以聞到一種淡淡香味的……”
聽到餘宣的話,周圍的幾個人頓時搶上前一步,不過他們都知道規矩,沒有一個人伸出手,而是將鼻子湊到距離書頁很近的地方,學著餘老剛才那樣深深的吸了口氣。
“沒錯,是有股子樹皮紙的香味……”
“嗯,歷經數百年還能殘留下這種味道,可見當時對材質要求之高了……”
在聞過那本書的味道之後,凡事聞過的人都開始傾向於餘老的論證了,現在在他們眼裡,這一冊《永樂大典》極有可能就是現世僅存的一本了。
“餘老,據我所知,《永樂大典》的書衣和封皮可不是這樣子的吧?”
聽到已經有人轉了口風,謝清陽卻是不肯罷休,由於以前也進過一些《永樂大典》的印刷版來賣,所以謝清陽對其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
《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顯得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