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感。
街邊房簷下的國旗,街上能夠聽到的官話,眾人相似的行為舉止。
這些種種統一的符號,皆在潛意識裡傳播著同一種認同感。
而這種認同感,在看到長相不一樣的人努力說著和自己一樣的語言時,就會上升成滿足感,隨後變成一種自豪。
這還是朱祁鈺從美利堅那邊學來的,不過,朱祁鈺可沒有讓學校的學生每天第一節課背誦效忠宣誓,要是這麼做,或許效果還能更好。
要相信後人的智慧。
單純論洗腦方面,除了奶頭樂,還有各種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就目前而言,效果還不錯。
當然,身處其中的人並沒有發現這些,只是知道,那些一個個看在眼中的東西,都化成文化符號,逐漸融入他們心中。
相比歐美那種手段,大明有著天生的優勢,那便是悠久的文化底蘊,這種底蘊在一定程度上,足夠抵抗外來,且水土不服的文化
蕾娜和察拉忙到傍晚,所剩不多的春聯若還要賣,就要拿回去。
將這些春聯小心翼翼地卷好,細心放在竹籃中,避免春聯、剪紙和其他過年貼紙出現摺痕。
等蕾娜做完這些,察拉就直接背起了竹籃,牽上姐姐的手,一起朝著回去的路走去。
紅霞在天邊綻放,黃昏灑下柔和的陽光,似乎驅散了寒風,將兩人的影子拉得老長,一大一小兩道身影,很快就沒入了人群之中。
尚書府,陳循下值回家,剛到門口,恰好就碰見了蕾娜和察拉兩人。
這兩人是自己女兒帶回家的,看著年紀不大,陳循也就隨女兒去。
而蕾娜和察拉在府中也是聽話懂事,倒是讓陳循的妻子生起了母愛,自己兒子遠在湖廣,兒行千里母擔憂,這樣的感情總是需要寄託。
“回來了?”
陳循下了轎子,站在門口等著兩個孩子,等到對方來到近前才開口。
“尚書大人。”
蕾娜和察拉同時朝著陳循行不同的禮節,異口同聲後,由蕾娜主動道:“今天的春聯賣的差不多了,怕誤了飯時,就收攤回來了。”
對於兩人要去擺攤,陳循本來是不認可的,甚至連陳母也一樣,陳家也不缺兩副碗筷,沒必要讓孩子去擺攤賺錢。
可陳凝香執意,對於十分有主見的女兒,見也不是什麼大事,父母自然就順著。
名門貴族的飯點是固定的,所謂鐘鳴鼎食,便是如此,寄人籬下還誤了飯點,現在可沒有便攜通訊提前告知,所以是很失禮的事情。
蕾娜知道這些,所以掐著點就回來了。
“那便好,快些入府。”
陳循點了點頭,雖然兩人是以前的蠻夷,但太祖都說了,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更何況,華夷之辯中,內夷檄就有言: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矣;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不謂之華矣。
前者便是出身異域,卻心向中國的人,不應該歸類於蠻夷,而那些出身在中國,卻背棄中國,反而投靠外國的,那就不該歸於中國。
這類論述已經脫離了種族概念,十分符合後世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框架。
不以血脈長相區分,而是看齊心向,向中國者,那就是自己人,向外者,那就是內夷漢奸。
夷其名尚不為夷矣,華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這便是唐末文人看著支離破碎,內憂外患的王朝,發出即將國破山河碎的悲鳴。
因而,對於蕾娜和察拉,陳循的接受度很高,其中當然也有聖人執政方針的作用。
人一旦上了年紀,對於兒女輩的多會小心翼翼,而對於孫女的,則是寵愛,似乎能從對方的身上看到兒女小時候的模樣。
入府,就有下人上前想要接下察拉背上的竹籃,不過被察拉躲開,而蕾娜立馬向那下人解釋。
陳循將這些看在眼裡,揮手讓下人退下,他知道,察拉並非不會表達,只是單純的官話不熟練而已。
“老爺,膳廳已經備好飯菜,夫人喚您快些過去。”
一個婢女蓮步到陳循面前,垂首說道。
“不是喚老夫,是喚那兩個娃娃吧。”
陳循咂了咂嘴,看向那要去放東西的兩人,自家夫人近來就這樣,心就放在兩個孩子身上。
自家老爺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