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0章 普及教育的準備

福利院掛鉤在整個京城, 能夠形成有效的城區內迴圈。

而那些被淘汰的人,則是被拋去外部消耗。

有效與社會接軌,如此福利院才能鑲嵌在大明社會之中,不至於形成格格不入的小圈子。

杭惠茹領著汪招娣檢視食堂、鍋爐房、大浴室等各種福利院設施。

先進的建築構造,如自來水供應就能省去不少護工從事體力勞動,而鍋爐房則是讓福利院的取暖更加安全,集中起來的燃料,僅需要一兩人看著。

大浴室的噴灑系統也是集供水和排水為一身。

這些在汪招娣眼中並不神奇,因為景仁宮也是如此。

如今京城內的一些大戶人家也想要找工程隊改造他們的老府邸,不過那難度可比新建一座院子要難多了,相對的花費也更多。

福利院內還有間小教室,屬於給三四歲孩童開蒙之用,真要讀書的話,還是要送去學校。

杭惠茹向汪招娣介紹著說道:“夫君就曾說過,教育體系以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來建立,當前城內尚未有正式的幼兒園。”

說著張開雙手,杭惠茹猶如擁抱整個小教室一般,笑道:“其實福利院也在探索這一方面,就如現在這間小教室。”

聞言,汪招娣細細打量了起來,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就是一個黑板,一張講臺,幾張小桌椅整齊擺放在講臺下方。

依照朱祁鈺的教育規劃,三至六歲的孩童讀幼兒園,而七至十二歲則是小學,十三至十六歲就可以算是中學,而中學生畢業能夠選擇工作或是更進一步,那便是大學。

這是對照著華夏科舉的模式,在十二歲之前皆算童子科,從十六歲開始則是看作與成年人相互競爭的科舉模式,只不過在學校之中不需要如科舉一般層層考試,層層選拔。

若是按後世的教育模式,中學之中還要分初中和高中的話,那整個過程可不是當前百姓所能接受的,供養孩子十幾年的時間已經足夠消耗一個家庭的底蘊,再長的話,百姓的家庭經濟就可能崩盤。

不管是男丁還是女丁,在鄉村農家裡都需要他們快些形成勞動力,盲目推行教育,只會擊穿農家經濟,到時候每一個學生就算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學費,也會從勞動力變成家裡的負擔。

結合大明當前的國情,與戶部調查統計的結果,演變成成熟的教育體系,到十六歲已經是極限了。

汪招娣頷首,笑道:“孩子倒是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杭惠茹十分認同地點頭,回道:“幼兒園的存在便是釋放父母白天的雙手,一個老師大致能夠看管十個孩子,而對於老師的學識也無需太高,只要識字會讀寫便可。”

華夏重視教育,尋常孩童開蒙老師至少也需要秀才才算合格,因而能夠接受開蒙教育的孩子,往往是大戶人家,畢竟師資力量擺在那裡,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就得加錢。

而這種教育在後世則是被稱為精英教育,從君子六藝來說,可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杭惠茹所說的這種,雖然降低了標準,但能夠覆蓋的人群更多,十分適用於當前各工廠群體。

而經歷過幼兒園教育的孩子能夠更快的與小學接軌,一環扣一環,最終才能形成大面積的教育覆蓋。

汪招娣走入教室,她作為將門之女,小時候有幸接受過教育,但那是私底下一對一的學習,身邊可沒有什麼同學。

青蔥玉指拂過課桌,蓮步走向那講臺,再回首,看向杭惠茹,道:“幼兒園能在福利院成立,那各工廠也能建立起相應的幼兒園,如此當是極好。”

興安默默點頭,這相比那些接收孤兒的寺廟,福利院體系更加廣泛,所學習的就不用是那些無用的佛法,未來的選擇也更多。

而寺廟收養孤兒,多是為了傳播佛法,那些孩子很多被列為【童行】,從懂事開始就是小沙彌。

有這麼個前提,那麼寺廟所收養的孤兒也是有選擇性的,比如和尚寺廟收養男嬰,而尼姑庵則是收養女嬰,大多時候,是信眾有選擇性的棄養。

逛完福利院不需要太多的時間,被一群孩子和護工簇擁著到前院操場,汪招娣和杭惠茹在眾人的注視中走上馬車。

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夠她們前往其他地方,就只能回宮。

這一趟讓汪招娣對於如今的京城有了更多的瞭解,僅僅是製衣廠和福利院,兩處看似簡單的地方,其內裡所包含的管理體系並不亞於一個衙門。

當她們回到景仁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