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
“各位學子,鄙人王致,今日便是為各位講述心學理論。”
王致說道:“心學,源自聖人王陽明學說思想,王陽明四句教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學的主旨便是‘致良知’”。
王致的聲音不大,直接在眾人耳邊響起,說話不急不緩,非常有韻律,聽著他講學似乎是一種享受。
後面便是解釋心學理論,按王致所說,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
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致良知便是迴歸無善無惡的心,不受外界色,欲,情干擾,以‘心’來判斷善惡好壞,然後行事,做到知行合一。
心學提出‘心外無物’,‘心即是理’,‘心即是宇宙’等思想,認為人的良知不是因為學識的增長而能增長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需要不斷拷問己心,發明本心,做到無善無惡的境界,一切皆在心中。
所以不提倡著書,甚至言,‘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
由此而引申出心學一句重要的理論或說是口號,那便是“人人皆可成聖。”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只要掌握方法也可以成為聖人。
王致確實當得起大儒之稱,雖沒有口吐蓮花,地湧金蓮,但一句句至理從他口中提出,都有一種發人深省的頓悟。
心學是以‘心’為中心而發展出來的一套龐大駁雜理論,接受了道家佛家思想,對儒學進行改造,王陽明自成一家,也因此而成聖。
第281章 本源心經
王致口若懸河,一直講了近兩個時辰,才算略微闡述完心學的思想及自己的一些感悟,而下面的學子們也是聽聽的津津有味,雖然他們以前也熟讀心學典籍,但是在一些感悟上肯定比不上常年研究心學的王致。
在江凡感覺中,雖然心學偏離了正統儒家思想,但是也有眾多值得人借鑑的地方,有些思想至理深刻。
心學所說的無善無惡便是儒家天人之境的另一中說法,其中提倡的‘知行合一’,是要求人要思想與行動統一,以追求人生,宇宙至理,這些都是為大道至理。
在江凡的感覺中,這個世界中唯物或者唯心並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通向大道的兩條不同的道路,就看誰的手段更高明,就比如自人們信仰中誕生的神靈,就是徹底的唯心表現,而且強大無比。
“王師,按您所說,心即是理,萬理皆在心中,為何我沒有在心中找到武道至理呢?”一個學子舉手,得到王致同意後,站起身來來,出聲問道。
“萬理皆在心中,需要我們不斷的發明本心,找回無善無惡的心,然和知行合一。你沒有明白武道至理,是因為你還沒有發明本心,沒有明悟本心,如何能在心中找到武道至理。萬物存乎一心,吾心即宇宙,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王致解釋道。
“王師,發明本心後,是否吾心與汝心相同?”另一個學子問道。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王致道。
之後,便是一些學子提問,王致耐心的為他們解說心中疑惑,詳盡而細緻,讓人回味無窮,感悟良多。
江凡靜靜的聽著,心學唯心,萬物至理,皆在心中,雖然肯定了心的強大,但是卻絕對過分誇大了心的作用,江凡無法理解,如果需要參悟輪迴法則,那是否可以直接拷問本心就可以呢?
雖然心中疑惑不解,但是江凡卻沒有出言批判心學是錯誤的理論,畢竟這套理論能夠傳承下來,並被主流所接受,王陽明更是號稱集儒家之大成者,其中肯定有諸多常人無法知道的理論,這是心學的根本,不輕示於人。
王陽明成聖後,寫出一本典籍名為《本源心經》,整個學說思想圍繞《本源心經》而延展出來,以它為基礎,江凡猜測,他不解的地方,或許在《本源心經》中能夠找到答案。
可是《本源心經》乃是王家秘傳聖經,根本不會拿出來,江凡就算有諸多不解,也是無奈。
王陽明被世人稱為儒家之集大成者,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寫出一部曠古絕世的《本源心經》,被世人評價為玄黃大陸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