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部分

驚人的快前插部隊。關鍵時玄,能搶先一步,早到一步,其效果就是十萬大軍也不能與之相比。

“主公,荊州錢糧本就不缺,近年來未有大戰,百姓安定,各地儲備就更是豐足。”一直未開口的諸葛亮終於話了,“而”中糧少錢饋,不經多年積累,無以支撐北伐

“益州不出,荊州自不能擅動。如此,其府庫內儲存的糧秣錢餉再多,短日內也派不上用場,還不如,”

二百一十二章 無當軍首

又卜庸紜糧到漢中,再從荊州撥糧補卜庸。wWW。

在解決糧食危機這一難題上,劉憲、諸葛亮總算是不謀而合的一回。只是他們這一回卻嚇住了在場的一片人。

劉備張了張嘴,沒出聲音。他腦子裡嗡嗡亂響,“這不就是從荊州運糧到漢中麼?”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震驚,一時間竟想不出說什麼

“荊州到漢中繞上庸,此兩地間崇山峻嶺多不勝數,相互間隔長達一千七百餘里。單憑人力運送,頭尾往返一次都需三個月之久。”劉巴第一個出了話來。他應該是反對的,從他列舉的內容來說,他是反對的。可語氣卻明明是一副被驚到的樣子。

這看起來中間有上庸做中轉站,可實質上不還是從荊州調糧進漢中?路途上的消耗可是一般無二的。

“主公,諸位,上庸存糧很是充足,完全可以先向漢中運糧,待之後再從荊州補回。如此兩地齊。路上時間會縮短近半。”諸葛亮心中盤算的一清二楚,上庸到漢中路途雖有千餘里之遙,又有高山險段相阻,可卻都有路可循。昔日皇權不衰時,上庸本就是漢中郡屬縣,來往南鄭只需十日。今日兩地運糧,人力相擔自然要慢過輕身上路,但一個月卻綽綽有餘,返回時縱要帶上車輛,卻也比運送糧草時輕鬆許多,如此一個半月足以往返一趟。

將自己所思一一道出。諸葛亮向劉備一躬,退回坐下。

“主公,西運糧草至少要足十萬大軍兩月所需。既是十五萬擔左右。而上庸地狹民少,便是寒冬農閒季節也徵調不出一萬民戶來。兼之民間與上庸軍中皆少牲畜。就是全部徵集也是不堪大用。無有畜力,單憑人力。運糧一趟能的兩萬擔已為多算。”黃權越說聲音越是沉重,兩地一趟往返一月半。到麥收也不過是四趟,可得八萬擔糧草。比起十五萬擔生生少了一半。

想想後世的淮海戰役。六十萬解放軍的身後站著的可是十倍與之的支前百姓。固然如今的軍隊消耗遠比不上熱武器時代,可從這一點也能看出 沒有機械化的年代。軍隊打仗其後勤運輸保障所徵調的民夫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況且上庸方向還是在沒有大批畜力的情況下,單靠人力運輸。就他們那點人,那裡夠用。

這糧草運送,可不是裝多少就能運到多少,往返路上的消耗同樣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尤其是長途運輸期間。

這年代車輛都是全木結構,包括車輪,承載量遠比不得後此農村的拉車。又因是人力運送,更不能可著勁的裝載,受力都在五擔左右約有三百市斤。而人力運送每車配置兩人。一個半月下來,單是這兩人的口糧就要用去小兩擔。如此已經是去掉了三四成。若是再加上荊州望上庸路上的消耗,出荊州的兩粒米,到漢中的可能都不夠一粒完整的。

如此大的消耗,不到迫不得已誰會捨得?

而更重要的是,現在就是想捨得,似乎也來不及了。

黃權的一番話再次申明瞭他認定的一個真理 若組建無當飛軍則漢中守軍必然缺糧。

關鍵時刻掉鏈子,可是要危及整個。墓州瑰

“公衡黃權多慮了。”諸葛亮也未起身,依舊跪坐在地,“今我南征大軍已經反轉,隨軍的川馬、車輛儘可撥去漢中,由漢中轉去上庸,如此往返兩地一月就當足以。”

應該感謝劉焉、劉樟父子。若不是他倆糾結於川蜀地理不便,運轉不周,二十多年來怎會秦養出四五萬匹川馬來。可是解了劉備集團不少煩惱。

“那些馬匹隨軍已過半年,長時奔走跋涉,現今體力還能支撐麼?”劉備主事一來,凡諸葛亮、劉憲其中之一屬意的事情,他幾乎就沒有不同意過。兩人統一意見時,更是想都不想就下令實行。

今日因事情重大,手下文武要員又多有異議,他這才召此會議商討。在聽了劉憲、諸葛亮與黃權、劉巴的辯言後,心中已經下了決定。

於政于軍,無當飛軍都應立刻著手組建。固然此刻時機不太好,可只要能顧得住嘴,一切就都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