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的半吊子,連個執業資格證都沒有,來學校開講座豈不是誤人子弟?”
王琳娜嗯了一聲:“我回去也跟爺爺說說,讓他老人家出面跟學校領導打個招呼讓這種人頂著一個神醫的招牌到處招搖,遲早要出問題!”
駱志遠在華夏中醫藥大學的首次講座勉強算是取得成功。
但就在第二天出版的京華日報上,卻刊發了國醫大師王守一的署名文章:中醫藥是文化而非商品。
王守一的署名文章雖然沒有點名道姓,但隱隱還是對駱志遠的中醫藥市場化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駁斥和質疑。
王守一的文章引起了中醫學界的強烈關注,很多因循守舊的中醫學者紛紛撰文附和,一時間,京城各大媒體上,眾多對駱志遠的口誅筆伐滔滔不絕。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駱志遠這是在透過售賣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來進行無恥的牟利,這種可悲的商業行為,將徹底毀滅中醫藥。
京城中醫藥協會還專門組織了一箇中醫藥保護同盟來抵制駱志遠和康橋集團的中醫藥市場化行為。王守一更是親自給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寫信,要求官方出面制止康橋的“敗類”行徑。
如果純是學術之爭,觀點不同,駱志遠也不會放在心上;但問題的關鍵是,隨著話題的深入討論,隨著質疑聲浪的甚囂塵上,很多人在對他進行個人攻擊。
懷疑駱志遠虛有其名,懷疑駱志遠自我美化,有中醫騙子的嫌疑,等等等等。
這讓駱志遠多少有些憤怒,但卻保持著沉默。
薛萍捏著一大摞報紙走了進來,憂心忡忡地望著駱志遠道:“志遠,看看這些報紙,這兩天都瘋了,亂寫一通,要不要寫個東西回應一下?或者,我找找這些媒體的人,別再這麼鋪天蓋地地進行輿論轟炸了。”
駱志遠輕輕搖頭:“沒有必要回應什麼,不必當真,你就當是他們免費在替我們做宣傳了。告訴研究所的人,不要受這種外力因素的干擾,繼續集中精力做研究,爭取按期投放市場。”
薛萍長出了一口氣:“可置之不理,對你的名聲不好啊。”
駱志遠沉默了一下,突然抬頭笑了:“薛萍,名聲其實就更無所謂了。我本來就無意專職行醫,他們說我是中醫騙子也好,省得我再在這方面浪費時間和精力。”
“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他們可以質疑我個人,但不能質疑我們康橋中醫藥研究所的權威性。根據現在的狀況,我同意易綱的辦法,花大價錢聘請業內專家來給我們當顧問,名氣越大越好,不惜一切代價!”
駱志遠斷然揮了揮手。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面對山呼海嘯一般的質疑,康橋中醫藥研究所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外援來證明其權威性易綱的做法,現在有了更大的可行性。
“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已經出面跟幾個人接觸了一下,他們同意來,但是提的條件不低。我看啊,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其實一肚子壞水這不就是趁火打劫嗎?”薛萍有些憤憤不平地道。
駱志遠微微一笑:“就是明知他們趁火打劫,我們也只能認了。不過,這點錢不算什麼,計入中醫藥產品開發的總體成本吧。”
薛萍無奈地點頭回答:“現在也只能這樣了。對了,趙寒今天從安北打回電話來說,滕銘和林明仁的態度有些急切,想要我們在安北儘快上專案安北市要往西建設新城區,基礎建設工程規劃了很多,我看有一個行政中心和商業綜合體的專案,我們可以嘗試運作一下。”
“這很簡單,讓置業公司派人下去跟安北市接觸一下,趙寒和孟倩茹的工作組做好牽頭。薛萍,現在的地產專案能做就做,只要資金鍊不緊張,那就做。這行業,只會賺錢而不會賠錢的。”
第723章 大手筆
駱志遠這邊的沉默,被以王守一為代表的中醫學者守舊派視為了心虛。
胡林驅車直奔老師王守一在京郊的別墅,他有事要向王守一彙報。
王守一今年80歲,他師從清末御醫金志山,從中醫學徒做起,在建國前已經是京城一帶名聞遐邇的名醫。建國後,他作為中醫傳承者進入京城政協,隨後又被抽調籌建華夏中醫藥大學,是華夏中醫藥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至今,也還是華夏中醫藥大學的終身教授和名譽校長。
在京城乃至全國中醫學界,王守一是響噹噹的國醫大師。在中醫領域,在社會上有知名度且能被人美譽為大師的,不過也就那麼寥寥數人。
王守一退休後寓居京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