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態,對李丁山表示力挺和支援。
有省委〖書〗記站在身後,李丁山就腰桿大硬,直接就過問了對方的事情,結果卻碰了一個不軟不硬的釘半,甚至對方還陰陽怪氣地回敬李丁山,告誡他要先看清方向再說話,齊省沿海,經常有颱風,省得風大閃了舌頭。
當然話說得肯定很委婉,但輕視和傲慢還是流露無餘,只差一點就讓李丁山當面下不了臺。
李丁山怒了,一怒對方明明有錯在先卻還敢如此囂張,二怒對方實在走過於狂妄,絲毫沒有將他這個省委常委、副省長放在眼裡,才一個小小的副廳級官員,就敢和他頂撞擺明就是欺負他根基不穩,沒有權威。
但在官場之上,光憑怒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為似乎有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就是官兒越大,怒火越小,因為到了一定的層次,不需要發怒。只憑一個暗示就能解決許多問題。
李丁山剛出京城,熱度未退腳步未穩。初入齊省,就遭遇了平生最大的一次挑戰,而且他還不知道的是,在對方的背後,站著的是怎樣的一股龐大的勢力。
但李丁山不會退縮,他是有理想主義的一面,卻也有不服輸的精神。
在商務部的時候,接觸的全是務虛的事務,一到地方又是沿海經濟大省的齊省,才發現入目之處,全是錯綜複雜的經濟利益,全是眼huā繚亂的地方保護主義,他才知道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和光同塵之餘再進一步同流合汙。一是恪守本分、固守原則,為民請命,堅定地站在正義和道義的一面。
前者,或許可以讓他在擔任一任常委副省長之後,再前進一步甚至如果同流合汙的水平高超的話,或井還可以最終邁進省長的高位。而後者。也許讓他折戟沉沙、四處碰壁,最終碰得頭破血流而一無所獲,只能黯然收場。
李丁山不是沒有政治頭腦的憤青,他雖有書生意氣也有理智和明智的一面。知道他的選擇會面臨怎樣的後果二想起史老臨終的託付,想起為了他的前途史老以死相托,想起為了照應他的副省之路總〖書〗記特意安排夏想和他同行,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但又能如何?
李丁山捫心自問,他不是官僚,也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丟掉理想和原則、甚至連人格都不要的政客,他的理想就是,哪怕只燃燒一次。也要做一件上不負天地,下不負黎民的大事。
那麼,不管什麼省長寶座和〖書〗記前程”也不管他的副省長之路能走多長。他只想做成一件事情,哪怕因此敗走齊省,斷送了大好前程。他也在所不惜。
因為,他接觸到的內幕觸目驚心,令他憤然而起。
寧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李丁山知道他自身能力有限,光憑一腔義憤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為他雖是常委副省長,卻沒有人事大權,對下面的人沒有強力的制約手段,而且除了邱仁禮支援他的工作之外,省長孫習民、常務副省長秦侃對他的工作採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態度。
沒有省政府一二把手的支援,他在省政府排名第三,還是力有不逮,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藉助夏想的力量。
李丁山堅定地相信。夏想在得知他查實的事情之後,也會拍案而起,大刀闊斧地為他助威。因為對比夏想在湘省的所作所為,可以得出結論。夏想是一個敢作敢為的正直官員。
況且以李丁山對夏想的瞭解,認定夏想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必定會憤然而起,和他一起出手懲治貪官……
李丁山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冰冷的。
等全體幹部大會結束之後。等中組部副部長在齊省省委中層以上幹部的會議之上正式宣佈了〖中〗央的決定之後,夏想就正式成為齊省省委副〖書〗記。坐在前臺的他,以35歲的年齡,成為國內最年輕的省委副〖書〗記。
不提臺下許多四五十歲的中層幹部對夏想羨慕嫉妒恨,就是臺上他和並坐的齊省省委的一干常委。對夏想如此年輕就成為齊省的三號人物,心中五味雜陳。
以前還不覺得,只是聽說夏想的年輕和飛速升遷,只當官場神話來聽,似乎一切離他們還很遙遠。因為夏想再年輕有為,再火箭速度。也和他們全無關係,也威脅不到他們的位置。
但當夏想〖真〗實地坐在他們中間,一臉淡定,年輕而朝氣的臉龐時刻提醒眾人一個事實就是,當他們奮力拼搏一輩子,好不容易才坐到了副省級高位,卻被身旁的年輕人只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追平了,不,還超越了,他們的心情就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