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架的數量甚至還不夠。
胡楚元的建議就是盡力增加幾個廠的產能,一起在國內聯合生產,數量上沒有優勢,這種運輸機的優勢也就不足掛齒了。
對於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誰也不敢忽視,不敢犯下一個微小的錯誤。
從1933年開始,大西洋聯盟就已經開始備戰,亞歐同盟的情況是差不多,只是中國的備戰期稍微要早十年,投入的程度也更堅決。
雙方的軍備競賽是在海陸空三個領域同時展開的。
陸軍方面,自動步槍已經成為主流的選擇,英美法都有自己的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坦克則是兩個陣營共同的焦點,英國目前已經服役的新坦克有7種,正在研製的還有多種,法國有4種,美國有6種,英法美俄四國還共同研製了兩種。
海軍方面的競爭集中在戰列艦,以噸位和火炮決勝的思路依然是明確的,但是,航空母艦的競爭同樣開始白熱化,在巡洋艦、驅逐艦各個領域,兩大陣營都在不斷的較量著。
在海軍的競爭中,中國確實是要強於任何一個國家,但如果是按照兩大陣營來計算,德法的實力大致相當,中美的實力大致相當,大西洋陣營就比亞歐陣營憑空多出一個英國海軍。
不管是波蘭、希臘、南斯拉夫、奧斯曼、波斯……這些都是海軍實力上的弱國,而在大西洋陣營中,美英法意俄西目前都可以算是世界海軍中的相對強國。
李開鄴不願意在海軍上投入太多資源的原因是很明顯的,光靠中國是很難扭轉亞歐同盟在海軍實力上的劣勢。
在空軍自勺競爭中,中國依然是一家獨大,美國緊隨其後,德英在一個級別,法國則相對稍微弱一點,可義大利和俄國在空軍上的實力也絕非波蘭、希臘可以比的。
光看中國強大是不行的,國家軍事委員會此時內部存在著一些紛爭,這種紛爭的主要問題就是盟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挑戰大西洋聯盟。
這場戰爭目前的形勢已經很明顯,基本就是中德VS美英俄法,義大利、日本、西班牙……這些二流強國對抗更二流的波蘭、南斯拉夫、奧斯曼、波斯等國。
除此之外的烏克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這些國家雖然在亞歐同盟中,實際的主觀上的戰鬥意願是很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開啟的話,最終結局是什麼樣子,確實是胡楚元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預料的。
中國唯一的勝算或許就是陸軍優勢確實是很明顯,按照現有的預備役狀況,最終擴充到三千萬的兵力也不是太大問題,裝備依然可以保持在世界上第一流的水準。
從這個角度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整體情勢上是完全不可比的,這是兩個概念中的世界大戰,規模截然不可同日而語。
比利時太關鍵了,大西洋聯盟很快就拒絕了中國國家軍事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以最嚴厲的最後通牒的方式要求德國必須在三天內撤離比利時。
德國給出的答案很簡單,繼續進攻。
由於英美法三國在比利時的駐軍數量不足,加上比利時準備也不充分,在德軍兩個集團軍的閃電攻勢下,大西洋聯軍不得不全面的緊急撤回法國。
1939年7月14日,雙方最終全面宣戰。
李開鄴並不是一個比胡楚元更年輕的老人,只是時代將他推到這個位置,如果戰爭再晚幾年爆發,他就會按照最初和胡楚元商量的那樣將總統的位置順利轉交給蔡鍔,讓蔡鍔去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個平靜的夜晚裡,在下達了最後的總動員令和緊急戰線調整任命後,李開鄴沉默無聲的坐在總統府的辦公室裡,他心裡翻滾著的思緒實在是太多了。
他真希望自己能夠年輕二十歲,如果是那樣的話,他就可以親自踏上戰場。
為了應對這場戰場,在此前的幾個月裡,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做了一次重大的全面調整,設立了北線、西線、西南線、遠東線、南線、非洲和太平洋七大主戰場。
毫無疑問,最重要的是北線和太平洋兩大主戰場,這裡才是中國必須取勝的兩個地方。
太平洋戰區總指揮官由海軍副總參謀長林喬椿擔任,海軍中將張哲培和陸軍中將衛立煌擔任戰區副總指揮官,三人也緊急提升為上將。
中國海軍重新組建成三大聯合艦隊,戰術素養最高,號稱“海軍暫學家”的張哲培擔任太平洋聯合艦隊的總司令,任務就是要和美日決戰,前期要儘量阻止美日海軍援助澳大利亞,利於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