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出謀劃策

朱由檢講得惟妙惟肖,由不得孫承宗不信。 但這對孫承宗來說,卻也是個天大的難題。 他督遼四年,深知遼東局勢的複雜與深刻。 在他內心,也是知道用武力收復遼東是不可能的。 但這樣的話,只能藏在心裡,卻不能說出來。 只要說出來,就會引起沒完沒了的爭論,這種爭論不僅無益於緩解遼東局勢,反而會使局勢變得更糟。 那些御史、科道言官,沒有上過一天戰場,根本不瞭解明朝與後金軍事能力的差異,總是以為明朝還是洪武朝永樂朝那樣樣武德允沛。 孫承宗與他們不同,他與後金真刀實槍交過手。 天啟五年柳河之役,孫承宗大敗虧輸,在魏忠賢黨羽的彈劾之下被迫下臺。 那一次,他就真切領略到了其中的苦楚,也領略到了熊廷弼的苦楚。 熊廷弼會騎射,會放銃,人高馬大,嗓門像鑼,一言不合就挽袖子掄拳頭,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是個武夫。 其實他是個進士,一手蠅頭小楷文靜秀氣,工詩,善畫,文章為當時一絕。 這樣一個文武全才最後落了個傳首九邊的下場。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決定戰役成敗的因素錯綜複雜,一有敗績就追責論罪,將領淪為抹布和替罪羊,一個人幹著,一群人看著,指手劃腳,評頭論足。 在這種環境中,將領只會畏首畏尾,仗只會越打越擰巴。 孫承宗久久低頭不語,讓朱由檢等得心焦。 孫帝師,你好歹說句話啊。 又過了好久,孫承宗才開腔說道:"老臣愚見,這些話皇上不要再跟第二個人說了,倘若傳揚出去,對皇上,對皇家,對朝廷,都極其不利,更不可能與黃臺吉議和,更不可徑給他封王。" "為什麼與俺答可以議和?" "皇上,俺答是成吉思汗子孫,是前元正統,我大明是取前元而代之,封俺達為王是昭示四海共主的地位。黃臺吉是什麼人?不過是遼東一隅建州衛的首領,他憑什麼與俺答相提並論?" "可是,他是,他是……"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檢更希望儘可能地減少戰爭,順義之戰慘狀讓他受到了太大的刺激,說是人間地獄絲毫不為過。 孫承宗連連擺手,打斷朱由檢的話,說道:"皇上,臣今年六十六歲,聽臣一句勸吧。從今往後打消這個念頭吧,行不通的。很多事,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之,明知可為,卻不能為。" 這己經是孫承宗的肺腑之言了,朱由檢不好再說什麼了。 "以孫首輔之見,該如何答覆黃臺吉呢?" 孫承宗不假思索道:"黃臺吉議和,絕非出於真心。以臣之見,他既然提出可以以遼河為界,說明他不敢要遼河以西的地盤,是想告訴朝廷,遼河以西不要了,雙方休戰。 既然他都這麼說,朝廷就應該速速佔據廣寧。廣寧地位至關重要,在黃臺吉之手,則建州與蒙古連成一片了,在我手則遼東的形勢大為改觀。" "派袁崇煥去嗎?" 孫承宗又連連搖手,"不不不,黃臺吉剛剛和袁崇煥交過手,朝廷如果派袁崇煥去,他一定以為朝廷要東渡遼河打他。朝廷派王之臣去,他就知道皇上知道他的意思了。" 孫承宗的一席話,讓朱由檢不得不佩服,老孫真是千年的狐狸修成了精啊,對世故人情的洞察,簡直到了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地步。 做皇帝,並不需要你有多聰明,多能幹,多正確,多偉大,那樣的要求太高太高了。 但你首先得有自知之明,還得時時警惕你隨時都會冒出來的微操的慾望。 朱由檢依孫承宗之計行事,命遼東經略王之臣移駐廣寧。王之臣嚇破了膽,逡巡不敢進,帶著兩萬人,從山海關走到錦州就走了三天,從錦州走到廣寧又走了三天。 等他惴惴不安地走到寧遠時,後金在廣寧的駐軍早就走得一乾二淨了。 這下,王之臣又得瑟開了,在給兵部的報告中吹噓說:【職得令即起,奴望風而逃】 朱由檢看到這一句,牙齒都快笑掉了。 兵不血刃收復廣寧,這是盧象昇順義之戰的餘威。 廣寧是遼河以西第一重鎮,關係到明朝、後金、蒙古三方勢力的此消彼長。 收到王之臣報告後的第二天,朱由檢就召開朝會,宣佈成功收復廣寧,朝野上下一片歡騰。 這是萬曆四十六年以來最大的勝利。 廣寧之戰雖說是一場慘敗,但也打了不少壯烈的大仗。 西平堡之戰,守將羅一貫被後金軍五萬人團團圍住。 後金戰車、雲梯、鐵鉤等攻城器具都推出陣前,準備大舉攻城。 指揮攻城的李永芳先派出一名使者,舉著旗來到城下招羅一貫投降,說:"我們知道將軍是個男子漢,快投降吧,願與將軍同享富貴。" 羅一貫站在城樓上大罵李永芳:"逆賊,朝廷何曾虧待你,為什麼要叛變投敵?你不知道我羅一貫是個忠義之士嗎?"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