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準備就緒,景初拿起話筒繼續她的課。 “我站在這裡看下去,發現大多數同學都臉色憔悴?是昨晚熬夜了嗎?還是最近休息不好?” 臺下的人聽了都笑了。 “大家知道大醫孫思邈吧?”景初問。 所有人都點頭。 “孫思邈是唐朝的大醫學家,大養生家,活到一百多歲依舊可以生活自理,動作不衰。” “孫思邈自幼天資聰敏,七歲就能日誦千言,素有神童的稱號,弱冠之時已精通諸子百家,名聞朝野。按道理像孫思邈這樣的人應該去考取功名,入朝為官,可他為何會學醫?” “因為孫思邈是個藥罐子,身體很虛弱。他天天尋醫訪藥,為了治病散盡家財,卻依舊沒有見效。於是他一邊生病,一邊在病中學醫,認為方藥養生之術不可不學。” “他只要一聽說誰在醫學上有一技之長,或懂得一些養生之道的人,他便不遠千里前往請教。” “這是他謙虛的精神,也是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孫思邈明白,讀萬卷書不足以成才,學識若不能在實踐中檢驗,便是一堆廢紙。” “所謂的理事圓融,知行合一,便是如此。” “所以不管是過去的孫思邈,還是現在的我們,知行合一,踐行天下,尤為重要。那麼我為何要提孫思邈呢?因為我們都是學醫者,孫思邈用他的身體總結出一個道理,那就是生命的長度與質量不是完全由先天父母所決定的,若我們懂得調理或養生,照樣可以延年益壽。” “我們常說,醫者不能自醫。為何不能自醫,因為一葉障目不能正確判斷自己的身體。我們學醫是為了治病救人,可我們卻治不了自己,你說病人能信你幾分?” “為何我們醫者要等到生病了才來自醫?上醫治未病,我們經手的病案都足以讓我們引以為戒。”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個人。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人的疾病都是因為自己不夠修身養性,平時不生病的時候就起居無常,飲食不節,更不練功強身,身體內精血消耗卻不知補養。” “而我們學醫者,更該明白這個道理,熬夜,暴飲暴食,過勞過累都會過度地透支自己身體的軀殼。所以剛剛看到大家的臉上多有疲狀,我不由心生憂慮,學醫者若不懂得為自己防治未病,又如何為病人防治未病?” “醫者不自醫,不過是一些固步自封的落後者的藉口,我們學醫,就是要以最好的狀態去保養好自己,才能讓病人信任於我們,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景初的話落下,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景初朝他們笑了笑,接著說,“我們大學的中醫教材,入門的科目有《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中藥學》《經絡學》《針灸學》等,相信大家深入學醫之後,就會發現這些科目集百家醫書的精論。” “大家知道嗎?我自五歲學醫,至今13年有餘,從不識字的小丫頭,到現在飽覽醫書名著,我深知學醫者當融百家之長的重要性,其中《黃帝內經》給我的影響最大。” “很多人都說《黃帝內經》是人體使用手冊,就像車,或電器都有使用說明書一樣。” “我們都知道《黃帝內經》是天師岐伯與黃帝透過對話形式將醫道講述出來,書裡傳播的是千古養生的大智慧,是教人們如何正確使用身體,活得更健康長壽的方法。” “書裡的黃帝關注的是天下蒼生長壽無衰,也讓我們醫者從中窺探到人體的使用手冊,也是我們學醫的第一步,把自己的身體保養好,才能再來談事業、人生、財富……” 景初講到這裡,話鋒一轉,“那麼如何把自己的身體保養好呢?” “首先要飲食有節。《黃帝內經》裡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我曾治過一個小孩,總是發燒不退,跑遍全華國都沒有大夫能治好這小孩的病。” “我看後給孩子施針去熱,又開藥給小孩把體內積滯的熱消掉。本來小孩的燒很快退了下去,結果不到兩天又高燒不退。我一問才知道,他的父母心疼孩子,在用藥期間還不停地給孩子燉雞湯熬排骨,他本身就是食積引起的發熱,因為他們大量地給孩子進食又把胃腸堵塞,那我開的藥也毫無用處了。” “張仲景認為損谷則愈,所以小孩複診時,我交代他的父母要調整飲食結構,就如孫思邈所言,若要小孩安,三分飢與寒。” “這一觀念,也在後世人們總結《黃帝內經》時提出了萬病橫生,年命橫夭,皆由飲食之患。換句現代人的話解釋,就是病從口入。” “因此我們的腸胃要養,總結一下,就有六點,一是吃少點。特別是晚上器髒要休息,少食則早休。” “二是吃暖點。這裡的暖不是燙而是溫,生冷傷胃,溫暖養脾也養氣。” “三是吃慢點。細嚼慢嚥者多長壽,胃安康……” …… 長達兩個小時,景初透過不同角度去給在場的醫者講述養生之道。 她換了一個角度去探討生命,誠如她所言,醫者學醫,必須得先弄清楚自己身體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