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馬驥與麾下眾文武在洛陽城內慶祝新春佳節的時候。
袁紹派遣使者踏上了聯合關東諸侯的路程。
使者們身負重任,懷揣著袁紹的密信和決心,穿梭於各大諸侯之間。
他們的行程漫長而艱辛,跨越山川河流,歷經風雨兼程。
每到一處,使者們都要面對諸侯們的猜疑和考驗。
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向諸侯們闡述袁紹的意圖和計劃,勸說他們加入討伐當朝太師馬驥的行列。
諸侯們的反應各不相同,有的欣然響應,有的猶豫不決,還有的則心懷叵測。
使者們需要耐心地與他們交涉,化解疑慮,爭取他們的支援。在這個過程中,使者們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外交手段。
特別是前往聯絡孫堅和袁術的使者,遭遇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奇恥大辱。
孫策如今新婚燕爾,正是與自己新婚妻子如膠似漆的時候。心中對護國太師馬驥更是感恩戴德,恨不得以死來報馬驥恩情。
見有人竟然臭不要臉的來聯合自己父親討伐恩人。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對著使者就是一頓狠抽。最後將他割其耳鼻,放下狠話:我荊州誓與護國太師休慼與共,共同進退。
而袁術更加乾脆,直接將使者五馬分屍了。特孃的,老子要戰馬的時候沒見你袁紹給過一根馬毛。現在用到我了,你想起我這個兄弟了。那馬驥是這麼好對付的嗎?傻缺!
雖然在孫堅和袁術那裡遭遇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但經過使者們的一番努力,還是越來越多的關東諸侯被袁紹的號召所打動,紛紛表示願意出兵相助。
他們迅速匯聚在一起,組成了龐大的聯軍,聲勢浩大。袁紹的使者們成功地完成了他們的使命,為即將到來的討伐之戰奠定了基礎。
諸侯們秣馬厲兵,準備與當朝太師馬驥一決高下。戰鼓喧天,旌旗飄揚,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公元
191
年的春天,陽光明媚,草長鶯飛。
關東地區的各路諸侯們時隔一年後再度齊聚酸棗之地。這些諸侯來自四面八方,身份顯赫且實力不凡。
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青州刺史袁紹,他威震天下,聲名遠揚;廣陵太守張超也是一方豪傑,手握重兵;徐州刺史陶謙以仁義著稱,深得民心;北海太守孔融乃是當世名士,才華橫溢;山陽太守袁遺則出身名門望族,權勢滔天;揚州刺史劉繇、漢中太守張魯和益州刺史劉焉等人也都是雄霸一方的巨頭。
這些諸侯們各自帶著自己的文臣武將前來赴會,他們的軍隊規模龐大,有的三五萬人,有的甚至多達十餘萬之眾。所有兵馬加起來竟然超過了六十萬之巨!如此雄壯的兵力,讓人不禁為之震撼,於是他們自稱為“百萬大軍”。
然而,就在眾諸侯會盟之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唯獨缺少了兗州刺史曹操的身影。
眾人聞言,頓時一片譁然,憤怒之聲此起彼伏。他們對曹操的背信棄義行徑展開了猛烈抨擊,斥責其行為簡直就是對其他諸侯的莫大侮辱和輕視。一時之間,現場氣氛緊張到了極點,群情激憤如潮湧般難以平息。
人群之中,有的人義憤填膺地指責曹操故意拖延時間遲遲不到,顯然居心叵測;更有甚者大膽揣測道:“難道說曹操早已暗中與那護國太師馬驥相互勾結?此次缺席莫非正是他叛國投敵的暗號不成!”
這樣的言論一出,猶如火上澆油,使得原本就混亂不堪的局面愈發失控起來。
在場眾人情緒激動異常,議論紛紛、喧囂不止。有些性急之人甚至開始破口大罵,將曹操罵得狗血淋頭,彷彿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宣洩心中的憤恨與不滿。整個場面變得越發混亂嘈雜,而這一切皆因曹操的背信棄義所引發。
然而,他們彷彿忘記了還有一位身為後將軍交趾太守的袁術也未曾會盟。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袁術是袁紹的兄弟,香火之情還是要顧念的。因此眾諸侯象徵性的將袁術忽略了,柿子當然是撿軟的捏。
眾諸侯發出討馬驥檄文曰:
紹等以大義佈於天下:
護國太師馬驥,身為漢臣世食漢祿。竟不思以身報國,強幹朝政,視天下氏族如無物。欺天罔地,欺凌幼主;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說白了就是沒有罪名,羅織罪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