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兒對今日之事有何感想?”劉辯退朝後,直接來到長秋宮,向太后何蓮請安。何蓮問道。
劉辯聞言,義憤填膺回道:“母后,董卓這廝卻有不臣之心。老師剛剛離開洛陽,此人便如此狂妄。他難道就不怕老師回來,找他的麻煩嗎?”
“怕?他怎麼可能不怕。但是他依然這麼做了,辯兒啊,你可知道這是為何?”何蓮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惱怒。
“孩兒不知,還望母后為孩兒解惑。”劉辯滿心疑惑,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何有人會不懼生死。
何蓮輕輕嘆了口氣,緩緩說道:“那是因為董卓的野心太大,已經超越了他對死亡的恐懼。此次護國太師不在洛陽,這是他最後的機會。他要麼拼盡全力去搏一把,要麼灰頭土臉地退回河東郡,一輩子做個默默無聞的太守。他不甘心一輩子就屈居於一郡之地,所以只能冒險一試。若能成功,他便能坐擁天下,盡享人間榮華富貴。若是失敗,大不了就是一死。如今的大漢天下,像董卓這樣野心勃勃的人比比皆是。倘若天下一亂,群雄並起。到時國將不國啊!”
何蓮的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她似乎已經看透了這世間的人心險惡。
劉辯聽著母親的話,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他明白了董卓的決絕,也感受到了母親的憂慮。
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努力成長,保護大漢天下,讓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
希望自己能在護國太師的庇護下,將大漢天下經營的越來越好。
然而,劉辯不知道的是,今後的事態發展遠遠超乎了他的認知。甚至顛覆了他的想象。
幾日後,王允的司徒府內,就上演著這樣一幕。
一日,司徒王允在侍班閣子內,環顧四周,看到舊日的臣子們都在,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慨之情。
他目光掃過每一個人的臉龐,似乎在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眼中閃爍著複雜的情感。
王允輕聲說道:“今日老夫賤降,晚間屈尊眾位到舍下小酌幾杯。”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謙遜,彷彿在請求大家的應允。
然而,眾官們齊聲應道:“必來祝壽!”聲音響亮而堅定,透露出對王允的敬重和願意一同慶祝的喜悅。
王允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感動。
在這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了眾人的情誼,這些臣子們願意抽出時間來參加他的壽宴,讓他倍感溫暖。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聚會,更是大家對他的尊重和支援的體現。
此時,侍班閣子內瀰漫著一種溫馨而感人的氛圍。
臣子們彼此交換著眼神,微笑著,心中充滿了對王允的祝福。
他們明白,這次聚會將是一次難得的團聚,也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
每個人都期待著晚間的到來,一同舉杯,共同祝願王允長壽安康,共享歡樂的時光。
當晚,王允在後堂設宴,公卿們紛紛如約而至。酒過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起來。
眾官皆驚,趕忙問道:“司徒貴誕,此乃大喜之事,何故發此悲聲?”
王允緩緩抬起頭,淚水在他的眼眶中打轉,他哽咽著說:“今日並非賤降,實因心中煩悶,欲與眾位一敘。董卓那賊子欺主弄權,社稷朝夕難保。遙想高皇當年,誅秦滅楚,何等威風,天下盡收囊中。誰曾想,時至今日,江山卻要斷送在董卓之手!每每思及此處,老夫便心如刀絞,此吾所以哭也。”說罷,王允涕淚橫流,悲痛欲絕。
王允的一番話,如重錘一般敲在眾官心頭。
他們皆沉默不語,有的人面露悲憤之色,有的人則低頭暗自神傷。
片刻後,眾官紛紛哭了起來,一時間,哭聲在後堂迴盪,如泣如訴。
這哭聲中,有對董卓的憤恨,有對漢室的擔憂,更有對天下蒼生的憐憫。
座中一人激動地撫掌大笑道:“滿朝公卿大臣,從夜晚哭到天明,又從天明哭到夜晚,難道這樣就能哭死董卓嗎?”
王允定睛一看,原來是長水校尉曹操。王允憤怒地說:“你的祖宗也曾在漢朝做官領俸祿,如今你不想著報效國家,反而在此發笑,是何道理?”
曹操回答說:“我不是在笑別的事情,而是笑在座的各位沒有一個能想出殺死董卓的計策。我曹操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但願意立刻砍下董卓的首級,懸掛在都門之上,以此來向天下人謝罪。”
王允離開座位問道:“孟德你有什麼高明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