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朝會,“朱由檢”就按照王承恩所說的,詢問了朝臣的意見,果然就像是王承恩所說的,根本沒有人反對,所有人都同意,於是他自然也是不廢話,直接就下達了聖旨。 至於聖旨送達之後,當地是什麼樣的反應,那就無人可知了。 畢竟現在大明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已經弱到了一定的地步,雖然說李自成並沒有切斷跟南方的聯絡,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南方的這些人都是不會進京的。 這個聖旨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藉口。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原因,但是大臣們想的是寧可讓李自成,甚至是清廷得了天下,也不能讓四川的那一位得了。 而“朱由檢”和王承恩的想法是給他們下了聖旨,也算是鎖定了這些人待在目前的位置上,甚至也可以釣出來一撥人,反正他們也不可能支援京師。 屬實都算是雙向奔赴了。 京城這邊的異動倒是沒有人知道,不過大明現在的局勢就是這樣已經破天荒的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局面當中去,同樣此刻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內心卻也在煎熬。 吳三桂的心裡現在有種古怪的感覺,就是,這個大明的局勢有一些詭異,但是哪裡詭異,他卻說不出來。 目前清廷的進攻吳三桂還能應付,實際上長城一線沒有那麼容易突破。 如果真的要死守的話,清廷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夠拿下。 但自從陛下來了一次山海關之後,陛下臨走之前的那番話他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意思。 保全大明計程車兵?這句話他想了很久,保全士兵,怎麼保全?肯定是隻有投降了。 如果他投降的話,那麾下計程車兵自然是可以保全的。 但……這可是陛下啊,怎麼能讓他投降呢?畢竟這是大明的祖業。 吳三桂想過投降沒有?肯定是想過的。 作為前線跟清廷接觸最多的將領,吳三桂很清楚,現在的清廷雖然地盤面積很小,但實際上清廷的戰鬥力遠遠要比現在的大明強,至少在區域性戰鬥力上是如此。 如果說綜合戰力,或許大明更強,但問題是現在的大明沒有辦法將所有的力量集合在一起。 更不要說清廷的內部很團結,而且還有蒙古等部落跟隨,所以在吳三桂看來,清廷最終勝出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有可能拿下這個天下。 雖然吳三桂也清楚,因為有元一朝的影響,大明內部對於清廷這種外族統治可能會有很強的抵抗力,很多人甚至有可能抵抗很久,但是這些都影響不了大局。 因為沒有武器裝備的普通人就算是再抵抗也沒有辦法跟鋼刀對抗的。 至於說李自成,吳三桂就壓根沒想過,因為他覺得李自成根本就成不了事。從古至今,造反的就沒有一個人是百姓出身的。 當然,大明的太祖確實是這樣,但是太祖的經歷根本不可複製,而且有著太多的機緣巧合,更何況太祖也不是起家造反的,他是接手了別人的勢力,這跟自己起家有本質的區別。 非要說接近,反而是大漢的高祖劉邦更接近一些,但劉邦的背後也是有很多高人幫忙的。 李自成有誰?如果不是清廷的威脅加上天災人禍,李自成早就被剿滅了,李自成手下的那些將領也好,謀士也罷,在吳三桂看來,根本就不足為懼。 只不過是他們得益於一個不守規矩,畢竟反賊是不用估計那麼多的,所有他才能夠順利至今。 但是就算是讓李自成佔領了京城,就算是讓李自成稱帝,但隨後分崩離析的可能性極大,因為李自成就沒有得到多少門閥世家的支援。 這天下,沒有人支援是不容易坐的。 但……最近傳來的訊息讓吳三桂有些迷茫,也讓他有了更新的考慮。 四川的藩王朱建明造反,這件事在吳三桂看來這不是無的放矢的,也不可能說是突然之間就出現的。 怎麼說呢,按理來說,造反這件事必然是越低調越好,越隱秘越好,前期人們所不知道也是正常的,但四川這個就太詭異了。 倒不是說藩王造反詭異,而是一個沈王的後代為什麼跑到蜀王的地盤造反?造反也就算了,前期還能拿到那麼大的優勢,瞬間控制整個雲貴川? 而這裡面,固然有秦良玉加入其中的緣故,但恰恰問題也在這裡。 吳三桂見過秦良玉,雖然只是短暫的見過,但秦良玉不像是能造反的人,或者說吳三桂雖然跟秦良玉未相處過,但是他卻很佩服秦良玉,也曾詳細的瞭解過。 所以秦良玉造反怎麼聽怎麼不靠譜,但是她確實是造反了,這就不得不讓吳三桂多想了。 秦良玉這個人如何再往後放放,在秦良玉和朱建明造反之前,陛下這些年往巴蜀地區輸送了多少物資,吳三桂知道一些,他雖然知道的不多。 但是他知道錦衣衛從邊疆地區抽調了不少人,雖然吳三桂假裝沒看見,但是這些訊息遮掩不了,尤其是這麼多人的情況下,抽調的還都是精銳。 吳三桂不可能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但因為駱養性這個人這些年所做的事情很離譜,而且錦衣衛內部似乎也在加強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