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想的很透徹,要麼假裝不知道,但是既然決定投靠了,既然將這麼多的錢拉下去了,那肯定是要靠的勤快一些,靠的徹底一些。 對於吳三桂來說,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懂,但之前不敢是因為這裡面牽扯的事情太多了,但現在就不要緊了。 當然,雖然錢是他自己出的,但是他不能說這些錢是他自己出的,必須要說是陛下出的。 不然得話,你這私自發放軍餉,是不是要起兵造反?現在整個軍隊裡面必然是有錦衣衛的人,如果他敢說是自己花的錢,估計稍後就得讓他回京問罪。 至於交代張國柱的事情,那更簡單了,別管老子是宣傳誰花的錢,但實際上錢是我自己花的,我花錢你們敢伸手?老子不砍你們腦袋你們問我來。 朱由檢顯然是沒想到吳三桂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或者說,吳三桂審時度勢的眼光還是非常不錯的,不然得話他後續也不至於做出那麼多正確的選擇。 如果不是康熙要弄死他的話,估計吳三桂也不會真的造反,不過位置已經到了那個位置,有時候,該怎麼做不是你選擇的,而是有人逼著你選擇的。 你不那麼做死得更慘。 這些事朱由檢不知道,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在這裡先給未來的大明打好根基。 蒸汽機的研發後續已經不用朱由檢管了,這些工匠們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蒸汽機在它們該做的地方做起來。 永遠都不要小瞧中國古代的工匠們,雖然說在現代科學理論方面看似中國落了後,很多現代科學理論幾乎都是外國人提出來並且改進的,各個學科的定理,現象等幾乎都是用外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工匠就差,或者準確的說,因為兩千多年後漫長的封建王朝的關係,導致中國的讀書階級和底層階級嚴重割裂。 最後的結果就是,很多後現代的成果在古代都早就做出來了,雖然這些工匠們不懂得原理,但他們就是透過這個原理做出了成品! 只是他們沒有那個學識將這些原理總結歸納出來,而真正有學識的這些人又從來都不關注這些學科方面的,等到了近代的時候,一些理論早已經被人總結出來了。 所以,朱由檢現在將書寫了出來,至於這些道理=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學會,將來傳出去之後是什麼樣的定理,他也懶得思考那麼多。 他現在顧不上思考這些,解決了吃飯問題,動力問題,接下來就是從珍妮紡紗機到提花機,飛梭織布機的改進。 這些技術原理其實都非常簡單,製作起來的難度一點都不高,另外還有一個東西其實在有了蒸汽機之後,透過模壓的方法也能做出來。 那就是縫紉機。 最早的縫紉機原理其實是非常簡單的,而且機械式縫紉機最簡單的那幾個零件無非就是打磨問題而已。 產量跟不上,但是做出來小部分進行生產已經沒有問題了。 不過縫紉機這東西,朱由檢只是將它的原理拿了出來,它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跟飛梭織布機有些相似的,只不過是將它做的更精細了。 而這種縫紉機也叫梭織縫紉機。 這東西的原理朱由檢想到了,就直接寫出來,至於什麼時候能夠工業化,那不著急。 衣食住行永遠是最重要的,所以縫紉機的製作也是有著巨大用處的。 但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有些機器的發明並不完全是好事。 因為大明的工業化基礎如果進行的太快,其實對於資金的普及沒有太好的幫助,所以=像是類似於製衣這種東西,完全可以在前期發展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時候並不完全是壞處,在工業化的初期,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解決大量的多餘人口,解決耕地不夠,人口過多等問題。 而且還可以提升百姓的收入,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不過紡紗機和織布機必須要做出來了,現在百姓穿不起更好的衣服,是因為它們的成本確實是不低,這個時候需要降低成本了。 更何況絲綢這東西,對外售賣,利潤自然是越高越好。 反正紡紗的進步就可以將利潤降低幾十倍近百倍,除了減少人力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了生產效率,以及生產的質量。 普通的紡紗機紡織出來的紗線質量參差不齊,很容易出現質量差異化的產品。 所以高階絲綢才那麼貴,但大規模的工業化機器的質量可就要提升許多了。 與此同時,在都江堰,成都府等地方,陳士奇所負責的各個私塾等也都開始了教學,同樣掃盲的工作也在不斷的進行。 而在雲南,經過趕路的盧象升終於在昆明跟許成明完成了對雲南下一步計劃的改造。 那就是在雲南執行跟貴州相似的政策,先是強行遷徙山民到平原地區,然後先將政策強行推行下去。 雲南比貴州更加容易執行,因為雲南的地形其實要比貴州要強得多,而且雲南還有個別稱,高原糧倉,雲南現在的幾個府城周圍的平原面積幾乎都在數百平方公里以上,這個平原面積已經非常大了。 所以養活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