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如果不是現在建明軍所佔領的地盤有些小,現在這局面跟三國頗為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三國時期的遊牧民族依然是廢物,但現在大明時期的遊牧民族可不是。 王承恩他們抵達四川之前,朱由檢也知道了吳三桂做出的選擇。 說實話,拿到錦衣衛送過來的情報,朱由檢當時整個人都有些呆住了,他都沒想到吳三桂最後會做出這樣一個選擇。 明明“朱由檢”身死的情況下,他投降或者是歸順南明不應該才是最好的選擇嗎? 或者吳三桂留守原地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吳三桂如果選擇留守山海關,不管是清朝還是李自成,恐怕都不會動他。 原因很簡單,別看他在二人夾擊的位置,但李自成和清廷是絕對不可能聯手的情況下,他就是絕對安全。 因為他們誰也不敢將吳三桂逼向對方。 至少李自成比皇太極更加不想吳三桂離開,甚至李自成還能給吳三桂補充物資。 因為只要吳三桂不動,李自成隨便進攻大明其他地方,等李自成拿下幾乎所有大明之後,吳三桂自然而然的就會歸順李自成了。 所以李自成是肯定不會動的,而皇太極也不可能強攻,因為他們本身就打不過吳三桂,要能拿下早拿下了。 拿不下還強攻,這不是將人送給李自成嗎? 這種局面吳三桂自己肯定是看的出來的。 所以朱由檢之所以沒有給王承恩關於吳三桂的指令,其實就是覺得吳三桂大機率會這麼選。 因為吳三桂駐守山海關,並不是說只有山海關了,關內相當一大片的距離內其實都是山海關守軍的控制範圍。 這些地方屯田等,糧食其實也不是特別缺少。 但朱由檢萬萬沒想到,吳三桂居然選了這麼一個騷操作,直接將山海關等一線都給讓了。 而他讓了,李自成居然還接了。 也是,李自成也不能不接,因為不接,那他媽不是放清軍入關嗎?放清軍入關,吳三桂還特麼能投降,他李自成是不可能投降的。 誰讓他已經宣佈建立大順了呢? 不接就是死,接了不管是大義還是其他的方面,都算是站在了他這邊。 李自成肯定只能接。 但李自成一接的問題就來了,他接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光是防守整個山海關沿線所需要的兵力都至少要二十萬,其中精兵也要五萬,剩下的也得是輔兵。 而這二十萬兵力,如果用來推進的話,有可能將長江以北都拿下,但現在他沒這個實力了。 而清軍估計暫時也沒有實力攻破山海關,現在的局面,就這麼僵住了。 但僵住對誰最有利?肯定是建明軍啊! 現在整個巴蜀地區的工業規模正在不斷的擴充,不僅僅是都江堰了,像是成都附近也開始建設大量的工業區,一些手工業都開始轉向成都附近。 而一些有汙染的工業則是轉向一些距離農田較遠的地方。 目前來說,雲貴川的局面進一步穩定,這三地局面穩定就意味著緬甸的局面也可以迅速穩定下來。 根據現在盧象升傳遞過來的訊息,緬甸當地的居民和山民從剛開始的略有牴觸,到今年已經非常配合了。 不僅僅是配合,參與民兵訓練,改說漢話等都進行的不錯,也沒有人牴觸了。雖然暫時歸屬感不高,但不牴觸參與進來就已經是歸屬感的一種了。 因為一年的時間,這些緬甸當地居民和山民自己的收入,生活水平都是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尤其是朱由檢給他們提供很多平價的衣物,鐵器,糧食收稅也不多,而且官方還有便宜的購買價格。 另外一些民間的瓷器,陶器,茶葉等等大明的物資都透過陸路不斷的運送前往緬甸,當地百姓對於這些東西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都能勉強消費。 除此之外,大明軍隊幫助他們蓋房子,修建水渠,建立郎中制度等等,這些東西又豈能沒有觸動? 按照盧象升的說法,再來一年,就算是大明軍自己要走,估計當地百姓都得跪著讓他們留下來。 到時候,整個緬甸將再也無法從大明分離出去。 當然,前提是類似的政策一直都執行的下去。 說實話,朱由檢做好了出擊的準備,但目前來看,他們好像還能夠發育一年?歷史上李自成被清軍打的節節敗退,那是因為吳三桂放開了山海關,而且吳三桂本身還有數萬精銳。 但現在的局面跟歷史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李自成不是沒有人才可以用,其次李自成在京城肯定是搜刮了一波。 而那些世家士族不想清軍入關,就只能支援李自成,糧食什麼的根本不用擔心。 而皇太極病死在即,等到清朝理順了繼承人,怎麼也要到了明年了。 但歷史上崇禎十七年清軍可以趁機入關,是佔據了多重優勢,而現在這些優勢都沒有了,因為李自成現在就開始接管了山海關,到了明年,李自成麾下軍隊就算是再蠢,透過一些投降的將軍俘虜等等,也搞清楚長城一線的運轉規則了。 那個時候,清軍就算是理順了,戰鬥力能提升多少?而他們的人口可是跟李自成沒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