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魯迅先生是反對費厄潑賴的,因為他認為費厄潑賴只能是幻想,未經反抗,不會有費厄潑賴的出現。我不得不同意他可能是對的,因為這就是布魯諾死去的原因。可是換個角度,布魯諾畢竟沒有改行做了革命者,要先反抗出個費厄潑賴再搞他的天文學。我所希望的,只是更多的個人來尋找他們的真理,用後背對著世界,如果有誰作了布魯諾,是對他/她自由的驗證,然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而不僅僅是一個魯迅在圍攻之中的反抗。

後記:用一個下午讀完《魯迅的最後十年》,又用了更長時間想這篇文章。這三千字是老涅的回應,其中有的問題沒有仔細說明。跳蕩之處,雖說也沒有多麼複雜,仍請原諒。吾聲也微,吾氣也弱,以猶猶豫豫之心,成此誠惶誠恐之文。最後,呼喊一聲:書生啊書生,當一切都丟失意義的時候,是否需要回到反抗,殺身成仁?因此招魯迅之魂,鼓吹希望,提前為後來者作平安祭。

本文轉自新浪論壇,不代表新浪觀點

偉人的聲音

首先,我得承認我並沒有真正深刻地瞭解魯迅死前十年的生命意義,或者說他所表露出來的靈魂的寫照。也就是說我並不能夠大聲地說出來——我明白地體會了林賢治眼中的魯迅。

但是,我不得不寫些東西,原因有二:

一、我是中國人,懷著對已故之人的敬意,我要寫,我要告訴魯迅,至今有人在讀著你和你的文章;正如林賢治所說:魯迅死於而是世紀而活於二十一世紀。

二、書中的內容確實太精彩了。在書中,作者闡述了在魯迅眼中和筆下中國內部的黑暗的恐懼。儘管只有十年,首先,比起魯迅的生命可長可短;其次在這十年當中,應該說比魯迅四十幾年前的文學、政治等生活要豐富、精彩的多了。

書中所提及的問題,都是需要我們按照自己不同的理解、分析、解讀方式、探索等來思考地的。每個人有權對自己的一件作一些保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共同的一個聲音——也就是共鳴,也就是在上個世紀和這個世紀裡,魯迅的名字會越喊越響!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解讀魯迅,來詮釋我的生命的意義。正如郁達夫說的:“要了解中國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

也許魯迅真的是中國一顆最亮的星星,當然我也相信,這顆星也是能夠照亮整個地球的!

本文轉自新浪論壇,不代表新浪觀點

戰士之魂長存

凌晨兩點合上了這本書,卻依然沒有絲毫的倦意。那個瘦削的身影依然在眼前徘徊,那個時代的陰影依然沒有退去。耳邊響著的,是《Brave Heart》的音樂,那個鬥士臨終前喊出的FREEDOM是否也與魯迅一生的掙扎一樣塗抹著悲壯的色彩呢。

始終都覺得,魯迅離我們這一代已經有些遙遠了。我們每個學期都要學習他的文章,且次次都是重點中的重點,但我們除了聽老師講解——“這裡是重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裡也是重點,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之外,便無法再有什麼大的收穫。那個充滿了鬥爭的時代對我們來說連絲毫的回憶都沒有,魯迅先生那些曾經犀利的刺穿敵人心臟的雜文,其戰鬥力也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退去了,以至於當我們重新翻開魯迅的雜文,居然會有一種不知所云的無聊之感。所幸的是,在魯迅逝世六十多年之後,人們依然沒有忘記他;或許幾百年之後,也依然有人會記得他的,記得當年有一個戰士,為了我們的民族奮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或許便是林賢治先生在書的末尾所提到的“民族魂”的意義。

題為《魯迅的最後十年》,寫的不僅僅是魯迅先生,更是那一個年代。當我們把魯迅先生放到那個###的年代當中的時候,理解才能更深刻一些。書裡有兩個名詞經常地出現——“人民”和“朋友”。前者是魯迅先生終生奮鬥的動力,是屬於大眾的;後者帶給魯迅先生的不僅僅是關懷,也有一次次的刺痛,是屬於私人的。

“人民”——對當時的民眾,魯迅先生的態度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野草》中《復仇(其一)》寫大眾的麻木,《復仇(其二)》寫大眾的殘酷,分明可見魯迅先生的感情。魯迅強調改革,尤其是思想改革。他將矛頭對準了社會上保守頑固的實力,盡其所能進行批判與打擊。他知道,革命,即現代化革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其中損害最慘重的無疑是社會底層,廣大的勞動階級,尤其是農民。憂國憂民的魯迅,是無法不關心在這大地上作息的普通民眾,而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