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反蔣軍隊正想急進湖南,蔣有先對付兩廣的必要,對我們有改守勢之可能。”(21)會後,紅軍主力分散在閩北一帶攻佔寧化、將樂、歸化、順昌、永安等縣,並在當地籌集給養和款項,準備對付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
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比紅軍的預計來得早得多,規模也比第二次“圍剿”大得多。
六月六日,蔣介石發表《為“剿匪”告全國將士書》,聲稱要“戒除內亂”,“剿滅赤匪”,並宣佈他即日將親赴江西指揮作戰。二十二日下午,他乘軍艦從南京到達南昌。二十四日,任命何應欽為“圍剿”軍前敵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何應欽直接指揮的左翼集團軍包括七個師,其中大多是從中原戰場調來的蔣介石嫡系精銳部隊,從左翼南城方面向根據地腹地實施“進剿”,尋求同紅一方面軍主力決戰。陳銘樞指揮的右翼集團軍包括七個師,從右翼吉安方面深入根據地“進剿”。此外,還有預備軍、守備軍、防堵軍、航空處等。集中的總兵力達二十三個師又三個旅,共三十萬人。
七月一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下總攻擊令。他們的戰略意圖是:“分路圍剿,務期先將匪軍主力擊破,搗其匪巢,然後逐漸清剿,再圖根本肅清。”(22)作戰方法,因為他自恃這次進攻的兵力雄厚,也改變第二次“圍剿”時的“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採取“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在根據地東西兩側實行嚴密封鎖,而以重兵由北向南猛烈推進,企圖在贛南殲滅紅一方面軍主力,再乘勢直搗廣東,解決國民黨內部的反對派勢力。
從第二次反“圍剿”結束到第三次“圍剿”開始,中間只相隔一個月,比以前短促得多。總前委雖然預計到國民黨軍將發動第三次“圍剿”,但沒有料到它在第二次“圍剿”剛遭受失敗後會來得這麼快。當國民黨軍隊開始進攻時,紅軍的準備還很不充分:指戰員在苦戰之後尚未休整,人員也沒有得到補充,仍是三萬多人;部隊遠離原有根據地,正分散在閩北和閩西一帶做群眾工作和籌款,一時沒有集中起來。
在這樣嚴峻的局勢面前,毛澤東、朱德十分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指揮部隊收縮集中。他們最初曾設想在閩贛邊界佈置戰場,消滅進犯軍一路,再及其他;但很快就發現這次“圍剿”規模之大和來勢之猛,立刻放棄了原來的打算,下決心集中主力,繞道千里,回師贛南,在具有良好群眾條件的根據地內部,“避敵主力,打其虛弱”,打破這次大規模“圍剿”。
七月十日前後,毛澤東、朱德將紅一方面軍主力在閩贛邊收攏後,急行軍回師贛南。由於國民黨軍隊前進的速度很快,左翼軍的陳誠部主力在十三日佔領建寧以西的廣昌,“我主力向贛南紅區前部或腹部退卻集中都已來不及,毛澤東同志毅然決定紅軍向贛南後部集中”。(23)這就需要實行千里大迂迴,繞過“進剿”軍進攻的鋒芒,沿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南下,到根據地南部的瑞金再折向西北,插入敵軍背後。當時正值七月酷暑,紅軍在崇山峻嶺中千里跋涉,十分艱苦,但情緒十分飽滿。毛澤東和部隊一起步行前進。七月二十四日,紅一方面軍主力抵達于都縣北部的銀坑,同由廣西突圍後轉戰到江西的紅七軍以及原在贛南的紅三軍等會合。接著,又繼續向西北隱蔽轉移,於二十八日到達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完成繞道千里、回師贛南的戰略任務,為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
國民黨軍隊進入根據地後,東奔西走,尋找紅軍主力決戰,卻到處撲空。七月底,蔣介石、何應欽發現紅一方面軍主力已集中在它側背的興國地區後,立刻集中九個師的兵力,分幾路向興國猛撲過來,企圖消滅紅軍主力於贛江東岸。
這時,雙方主力雲集興國附近,形勢十分嚴峻。紅軍應當從什麼地方突破敵軍的圍攻?毛澤東、朱德召開軍事會議進行研究。會議決定:“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向敵之後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讓敵主力深入贛南根據地置於無用之地,定此為作戰之第一階段。及敵回頭北向,必甚疲勞,乘隙打其可打者,為第二階段。此方針之中心是避敵主力,打其虛弱。”(24)
為什麼選擇北出富田作為反攻的突破口?因為當時得到的情報: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向興國急進,其右側的富田一帶只有三個團防守。但當紅軍主力開始北上時,忽然發現陳誠、羅卓英兩師已先於紅軍趕到富田,這是國民黨“進剿”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紅軍準備奪取富田的計劃已難以實現。毛澤東、朱德斷然改變計劃,率部忍耐折回,重新返回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