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謐髡階罟丶�氖笨掏獻〉腥說謀�Α�

鬼子仍然在追趕。任江和他的死亡之斑還能走得更遠嗎?

第一部 結束

2007年10月21日 寧波 。。

後記

最後不得不說下寫這篇小說的初衷。每當我見到抗戰電視劇中讓人熱淚盈眶的感人情節時,總會對其中的紕漏感到惋惜。出於對英雄們的敬仰,和社會對抗戰歷史的遺忘,我才狠下心來,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來構思和創作。

作為第一次涉獵小說這樣的文體。我更想先對目前“文壇爆炸”的情況提些意見。

如今是資訊爆炸和第四種媒體崛起的年代。人以點的方式加入到反饋資訊的行列中來。形成了龐大的互聯資訊網路。也因此,每個參與聯絡的人在看到其他人的小說後,可以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構思發表自己的小說。這當然是件讓人鼓掌的好事。但問題也接踵而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寫小說。也不是說所有人都有寫小說的文化功底。我崇拜金庸先生,是因為他像眾多的文壇巨匠一樣擁有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任何一件事情在他筆下都信手拈來,為之己用。一般的人只能寫寫心得和隨筆,而不適合寫小說。

因此,我才說目前的情況是“文壇爆炸”。我曾有幸“拜讀”過類似很多小說。光那低俗的煽情場景,就覺得幾欲作嘔。

一部小說的誕生,是要花很大心血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基本要素外。從小說情節的構思,到基本脈絡的確定,人物的登場順序,每段場景的細節,為將來服務的伏筆。都需要一步步完成。更不要說情節的曲折,事件的合理性,語言是不是符合時代背景,對話是不是前後矛盾這些多重意義上的精妙部分。這不是隨隨便便看過幾部小說都能動筆寫得出來的。我指出的僅僅只是目前垃圾文學的通病。其實一部被人叫好的小說,更多的是有經歷的人才能寫出來的。

我曾遊歷過抗日戰場和曾經的敵戰區。包括吉林通化的楊靖宇紀念館、齊齊哈爾的東陵要塞等地。我也確實路過蚌埠和徐州,卻無緣遊覽。這在很大程度上侷限了我的寫作。因為小說中的每片土壤都應該是一個勤奮作者應該摸清楚的地方。

而且,寫一部有題材的小說,光有一定的文學功底也是不夠的。譬如說軍事歷史類,遠比言情類要難寫的多。因為,大家都生活在都市中也能觸控到絲絲縷縷身邊的小事,將其歸入小說情節。相比之下,推理類小說更注重作者的邏輯思維。但也不夠。《金田一探案集》的作者橫溝正史一樣將很多日本的生活文化、習俗等層次性的東西放在讀者面前。讓人看到的不只是單調的劇情。這才是寓教於樂。軍事歷史類的更難一些。要求作者掌握大量當時的武器知識、軍事常識、參戰國歷史、參戰國文化常識、參戰國語言等等等無窮盡的部分。讓作者在寫作中都能感覺到自己對知識的匱乏。

更有甚者,類似微小的細節,也是需要很強的歷史積累才清楚的。例如:一般人絕對不清楚軍統和中統的區別。在潛意識下,也許作者用軍統一筆帶過就好。但若是讀者是一個熟讀歷史的人,很容易就會揪出小毛病。

我並不是過於強調小說的真實性。因為畢竟小說還是一種文學題材,必然有虛構的部分。就像本文中,固體微型鐳射發射器的最大有效射程不會超過300米,除了功率的限制外,其激勵介質是氦氖氣還是二氧化碳或是半導體,都有區別。氦氖氣發出的肉眼看的見的光束,且能量等級不大;二氧化碳卻是很有殺傷性的利器。為了研究這個,花掉我整整兩天時間。最後還是決定為了小說需要,誇張事實;新兵的訓練就算是在最緊張的時期,基本上也要花費半年以上。為了情節緊湊的需要,著實讓大家看了次“新兵速成班”;另外由於日軍和國軍使用的輕重武器過多,我也不太可能全部輪番上陣,只得篩選部分比較普遍的武器登場。更如毛瑟步槍其實德國原來就生產過很多型號,到後期才調整的口徑一致,使用統一的毛瑟槍彈。這裡為了創作需要,都一筆未提。對於武器愛好者們,都是很遺憾的事。

以上幾段,至少可以說明,目前有些流傳於網路的自制小說,確實存在急功近利的通病。卻不曉得為何真就有人們趨之若騖。文學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眼下的年輕作者潛心研究,仔細體會,方能有閃亮的作品問世。

最後,要說明的是。這只是小說的第一部,也許引子讓很多讀者還不明白。這在最後會讓人聯絡到一起。而且,這部小說追求的也是讓人相信,這,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