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的舞臺。日本的極端右翼勢力不僅透過靖國神社來散佈戰爭有功、戰爭有理的軍國主義思想,還主張修改和平憲法、篡改歷史教科書等無視亞洲人民感情的行為。在右翼勢力的影響下,政府的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很難不受其影響,對外政策也會隨之改變。
右翼勢力是極端、狹隘民族主義的代表,一部分的日本國民和政界人士受右翼勢力影響很容易被同化,這些人把參拜靖國神社看成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一種表達方式,認為別的國家干涉也是不道德的。
戰後的日本沒有被戰爭打倒,在美國的扶植下,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二號經濟強國。經濟力量上的強大讓日本不甘於政治侏儒的地位,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一直為獲得與經濟力量相匹配的政治大國地位而努力,從日本強烈要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可以看出日本急於在國際地位上有所突破。參拜靖國神社也不失為表達國際政治話語權的方式。
戰後,美國包庇戰犯,對戰爭責任追究的不徹底讓日本從來沒有深刻反思、檢討過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日本政界對戰爭責任的認識也越來越淡薄,加上右翼勢力的猖獗以及新生一代對戰爭認識的錯位,讓日本不斷做出傷害被侵略國家人民感情的事情。參拜靖國神社已經成為這一系列無視被傷害國家感情的事件中,讓各國人民最為憤慨的事件。對於這些行為,顯然美國並不在意。毫無疑問,美國在戰後對日本的種種政策都暗藏了美國對日本的一番苦心。這番苦心經營的結果,不知道美國是否滿意?
也許美國人正是看到了日本人對名譽的特殊感情,深知他們在維護名譽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是非觀念,所以當然才會“對症下藥”,正如對待日本天皇的問題,對待日本憲法問題。1889年,明治天皇頒佈了日本的第一部憲法《明治憲法》,又叫《大日本帝國憲法》。憲法中規定了天皇的無上權力,確定了天皇專制政體。憲法規定天皇是國家元首,又是陸、海軍最高統帥,總攬統治權,軍部獨立於內閣之外,也不對議會負責,它直屬天皇。國民是天皇的“臣民”。享有自由和參政權的只有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人民群眾享有的權利很少。議會更是成為一種擺設,失去了實際作用。這部憲法是專制主義天皇制的根本,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政治根源。正是有了這部憲法的庇護,日本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體制才能得以形成。
戰後,為了防止軍國主義復辟,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各項改革。在美國的指導下,日本仿照英國君主立憲的模式,根據本國情況制定了新的《日本國憲法》,被稱為和平憲法。憲法中規定日本天皇成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實行三權分立與責任內閣制;規定放棄戰爭原則,僅保留自衛權;擴大了國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部憲法雖然保留了封建殘餘天皇制,但是日本人還是認為這是一部“民主”憲法。憲法中不保留軍隊,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戰爭、以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的規定,使日本軍國主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政治土壤。
由於日本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破壞,所以戰後歷屆日本政府都把發展經濟作為工作的首位。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日本不甘處於“自衛”地位,軍費開支也逐年增長。借海灣戰爭和“9·11”事件,日本自衛隊的職能和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
2003年6月,日本議會還透過了《有事三法案》,日本自衛隊的軍力配置和行動許可權得到大幅度的增強。日本右翼勢力美化侵略歷史,否定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層出不窮,要求修改和平憲法,復辟軍國主義的呼聲不斷。日本右翼勢力不斷鼓吹戰爭有理、戰爭有功,軍國主義思想已經出現了抬頭的跡象。
幸而,日本還有不少頭腦清醒的人。很多日本國民都認為和平憲法的存在是抑制軍國主義的重要力量,在這樣強大的力量下,日本很難產生法西斯軍國主義政治,所以日本政府增加軍事方面的財政支出並沒有得到日本國民的反對。有事法案出臺後,日本國民開始意識到,正是因為對軍國主義復辟放鬆了警惕,才使其有復活的跡象。因此,在有事法案出臺時,日本街頭出現了大規模的反對遊行活動。
當初,美國人為自己的利益,巧妙地利用了日本人的心理因素,但這樣做的結果,無疑也使日本思想界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為日本右翼勢力抬頭以至後來的發展埋下了種子,提供了苟存空間。現今,日本頻頻出現的一些“失言失態”事件,無不是之前美國的“不當之舉”所顯現的結果。
日本投降,美國戰後接管,美國人懵了一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