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部分

如果想弄明白鄧通何以能順利進京,就需要重新回過頭來了解一下漢初讀書人的仕途之路。

在西漢初年,讀書人如果想當官,大致有這麼三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官府指名徵召。

也就是說,官府點名道姓的把此人請來當官。這條路雖然很光彩,但真正能走得通的人卻沒幾個。因為這要求當事人有些才名,縱然轟動不了全國,最起碼也得聞名於當地。雖然不需要考試,也不計較出身,還不用花錢,但要靠真本事說話。

這條路,鄧通明顯走不通。就他那點文化水平,不把歸到文盲裡邊就已經很對的起他了。

事實上,這個辦法實施的也並不久,因為到漢武帝時,要求全國推舉孝廉,這個“指名徵召”的辦法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二個途徑是在本郡做小吏。

這是當時絕大部分讀書人的仕途之路,雖然這條路前途很渺茫,但操作起來很方便,因為地方政府有本地公務員的招聘權。也就是說,用誰不用誰,地方說了算,朝廷根本不管。更重要的是,朝廷也沒對此類公務員的錄用資格加以界定,無論阿貓阿狗,只要地方政府願意用,都有機會端這個鐵飯碗。

混個公務員如此簡單,聽起來似乎是讀書人的福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只是理論上的一個仕途之路罷了,一輩子窩在家裡少吃沒喝地捱日子的,大有人在。

原因其實很簡單,地方政府也就那麼幾個職務,讀書人在當時雖然不算多,但比起公務員崗位來說,還是人滿為患的。如此一來就難免會產生競爭,只要有競爭就會有暗箱操作,就會和行賄受賄聯絡到一起。

起初,混進公務員隊伍需要送禮。後來送禮的人多了,就在禮金大小上做文章。再後來,為了便於操作,乾脆對各個崗位明碼標價,賣官鬻爵的事情就這樣順理成章地發生了。

朝廷雖然沒對這些崗位設定門檻,可門檻還是自動自發地產生了。這個門檻,恰恰是很多人難以逾越的。

這條路,鄧通走的通,因為他爹很有錢,幫他混進當地公務員隊伍,並不是個難事。

然而,鄧通不願意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有個弊端——很難出頭。絕大部分人,雖然花了錢,但真要想混個名堂,還是很困難的。

這些人說到底也只是地方政府的辦事員,卻並不能算是個“官”,絕大部分人就揹著那個“吏”的名號進了棺材,想熬出頭,基本很難。因為,朝廷根本就沒聽過他的名字,既然如此就不可能給他“委任狀”,既然沒有“委任狀”,那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官”。

就這樣,絕大部分人,讀了十幾年書,還花了一大些錢,卻打了一輩子雜,臨死可能連本錢都沒收回來。

這明顯是一個賠錢的買賣,鄧通雖然無所謂,精明的鄧賢肯定不願意幹。

前邊兩條路,一個鄧通走不通,一個鄧賢不願意。

不過沒關係,為體現人文關懷,朝廷還很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特殊人群設定了一條當官的捷徑。

這第三條仕途之路是這樣規定的:家有中等財產者(財產十萬錢以上,漢景帝改為四萬),自備車馬服裝生活費,可以到京師做郎官,等候朝廷使用。

雖然朝廷把這條制度說的冠冕堂皇,事實上還有隱性規定在裡邊的。這個隱性規定就是拿錢。

只要你願意出高價,朝廷不惜給你個“郎官”的名號,雖然不是實差,但畢竟比“吏”那個稱呼好聽多了。更重要的是,人已跑到了京城,離皇帝很近。縱然見不到皇帝,一些朝廷大員還是能夠見到的,既然如此,機會自然要多一些。

漢朝後期,賣官鬻爵的現象及其嚴重,有很多不著調的傢伙混進了核心部門甚至成了地方大員,雖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起因還在這條規定上。說白了,賣官鬻爵這件事,從漢朝建國初期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在當時還沒做的那麼過火罷了。

鄧通是個富二代,他很幸運地能夠走這第三條路。

最終,鄧賢咬著牙狠下心,花了個大價錢,給兒子買了個“郎官”的名號。然後,揮淚送別,打發鄧通前往長安,好光宗耀祖、彰顯門楣。

不得不承認,鄧賢的這次投資是成功的,因為他的好兒子還真不負所望,不僅收回了成本,還發了大財。只不過,鄧通發財的方式,是他老爹始料不及的。

第十五章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

劉長終於消停了。他這一輩子沒幹什麼正經事,然而,他依然很忙,不得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