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終是來了。”胡陽冷冷一笑,厲聲下令,“聚兵號!”
十支牛角號“嗚——!”的一聲,頓時響徹關城。隨著急促淒厲的號角,一隊隊黑色甲士從十幾條石梯馬道湧上城頭,片刻之間,箭樓兩端的城牆上便是盔明甲亮。胡陽轉身大步跨上箭樓中央最高處的鼓架前,摘下兩支胳膊粗細的鼓棰,高聲喊道:“各隊就位!回我號令——!”說罷擂動鼓棰,便是一陣急如密雨的急促鼓點。
片刻之間,箭樓下便是三聲短促的牛角號,隨即一聲悠長的回應:“弓弩一千就位——”
“咚!咚!咚!”箭樓高處三聲沉重的大鼓。
城頭便是兩聲長號,一聲回應:“滾木擂石一千就位——”
“咚!隆隆隆隆隆隆隆!”
一聲長號,一聲回應:“長矛手三千就位——”
“咚咚!咚咚咚!”
一長兩短三聲牛角號,跟著便是一聲呼應:“游擊手一千就位——”
“咚咚咚!咚!”
兩長一短三聲牛角號,又是一聲呼應:“搬運手兩千就位——”
“咚隆隆隆隆隆!咚!”
城頭猛然齊聲大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山鳴谷應間一陣沉雷便向遠方碾去。
正在此時,遠處大軍已經凝成了一片遼闊的紅色森林。倏忽之間,便聞隆隆戰鼓掠過原野,便有三個碩大的步兵方陣推著雲車、抬著雲梯,怒雲翻卷一般向這座連綿群山中的小小關城壓來。方陣之後,三面大纛旗獵獵舒捲,趙魏韓三個斗大的白字竟是在城頭也看得分外清楚。
按照田軫的軍令,猛攻函谷關從午後開始。這也是春秋戰國以來的攻城慣例,一則是大軍馳騁抵達城下,須得稍事休整;二則是午後攻城,與夜戰銜接緊密,士兵不至於脫力。但是司馬尚三將卻是另有一番想頭:函谷關縮於兩山之內,城下最多容納兩萬多人攻城,趙魏韓三軍二十四萬人,足夠輪番猛攻,無須擔心士兵脫力;若能在楚軍拿下武關之前攻克函谷關,便能先期直入關中腹地,那便是一戰揚名天下。有了這一番想頭,三將便不約而同地喊出一聲:“早打好!”於是,三軍部署便驚人的一致:三萬騎兵留守大本營,五萬步兵輕裝疾進,猛烈攻城;關城一旦攻克,立即由後續騎兵長驅直入;即或攻城戰曠日持久,各軍步兵也可輪換回大本營休整。如此部署之下,這十五萬步兵便是全部輕裝,只帶一日干糧,只帶與攻城相關的兵器,其餘輜重便全部留在了大本營。
部署一定,三軍午夜出動,輕裝疾進,竟在太陽出山時便趕到了函谷關下。一看函谷關並無重兵佈防,三將大是振奮,一聲令下,三軍各出一個萬人方陣:趙軍居中,魏軍在北,韓軍在南,一齊猛攻。三將在城下約定:誰先破城,函谷關便歸了誰的國家。約定一立,三將立即各自曉諭本軍,並立下絕世重賞:第一個登上城頭者,立賞千金,封千戶!對於浴血沙場的軍兵來說,賞金多少,原是身外之物,當真戰死了還不定領得到;但這千戶封地可是子孫承襲萬世不移的爵位,卻當真是千載難逢!如此賞格一出,三軍將士人人血脈賁張,竟是三軍較武一般,山呼海嘯般向函谷關殺來!
胡陽大吼一聲:“點起狼煙烽火——!打——!”
進入戰國之世的第一場最大規模會戰,就此開打了。
函谷關被當世視做“天下第一關”。最根本處,便在於這道雄關從未被任何一國正面攻破過。在春秋戰國,唯一在軍爭中奪取函谷關的,只有魏國上將軍吳起,可那也是先奪河西之地而後壓迫秦軍退出函谷關的。其所以如此,在於函谷關地形極為特殊:卡在陝陌山塬與崤山的連綿群山之中,且不在山口,而在峽谷入口兩三里之後;進得關城,便又是深長如“函”的峽谷;後世《水經注》雲:“(河水)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巖險周固,衿帶易守!”若僅僅是如此一道長長山谷夾在兩座小山之中,或可繞道背後,在兵家也並非難事。偏偏是崤山、桃林高地與陝陌三大塊高原山地糾結盤桓,方圓幾近千里。僅僅桃林高地之夸父山,便是“廣圓三百仞”。函谷關北面的陝陌山塬更是高山連綿,大河奔湧其間,兩岸層巒疊嶂,最高的一座開山竟是“方可裡餘,三面壁立,高千許仞”!如此山塬環結,林木蒼茫,人跡罕至,便成了橫亙在中原與秦川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廣袤天險 。從中原西部進入關中,便惟有函谷關一條道了。
秦國收復河西,重新奪回函谷關後,便對函谷關大加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