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5部分

未過幾年,趙孝成王病逝,趙偃即位做了趙王。

這是公元前244年,正是少年嬴政即位秦王的第三年。

趙偃一即位,便要立即下令擢升郭開韓倉等一班心腹為大臣。郭開卻及時諫阻,勸趙偃先做幾件大事站穩根基。趙偃問,何事為大?郭開答曰,戰國之世,戰事最大。趙偃問,戰事雖大,從何著手?郭開答曰,對秦戰事風險太大,莫如對燕,但能大勝,我王方可站穩根基放開手腳。

趙偃聽從了郭開對策,停止擢升心腹近臣,下書起用邊軍大將李牧、兵家之士龐煖對燕國大舉進攻。趙國素有兩仇,一為秦國,一為燕國。趙秦之仇在爭霸,趙燕之仇在爭氣。燕國本非趙國對手,卻偏偏嫉恨趙國,每每在趙國吃緊的當口在背後襲擊,不知多少次使趙國陷入腹背受敵之危局。尤其在戰國中期的合縱連橫中,燕國非但幾次成為秦國的結盟國而對趙產生威脅,且中原戰國只要與趙國發生齷齪,第一個便來結好燕國,使趙國如芒刺在背。唯其如此,趙武靈王之後,趙國的用兵目標基本是鐵定的三個方向:一對秦國,二對匈奴,三對燕國。及至孝成王之世,匈奴已經對趙國深為忌憚,很少騷擾趙國。趙國的戰事幾乎只剩下對秦對燕。對燕作戰雖不如對秦作戰聲威之大,然畢竟也是痛擊世仇的爭氣戰,舉國上下無不嗷嗷奮然。趙人之歡欣,一則在於對燕復仇,二則在於新趙王所起用的李牧、龐煖深具人望,使趙人頓生長城可倚之堅實感。

此時,李牧李牧對匈奴作戰而成名故事,見本書第四部《陽謀春秋》。已經是天下名將,自不待言。龐煖之名,卻鮮為人知。

戰國之世名將如雲兵家似雨,為後世熟知者或是戰功巨大如吳起、白起、樂毅、田單、孫臏等,或是命運曲折,如廉頗、趙括、信陵君等。許多名將兵家則或因為戰績不大,或因為命運缺乏大起大落,而為後世淡忘。這個龐煖,便是後一類傑出之士。若非生逢趙國末世,其人完全可能成為一流名將。龐煖之特異,在於他是一個兼具縱橫家、兵家、名將之能的全才人物。龐煖流傳後世的縱橫家論有《龐煖》兩篇,兵書有《龐煖》三篇龐煖書目,見《漢書·藝文志》。。趙孝成王末期,龐煖受孝成王密書奔波列國,欲圖趁秦國陷入低谷之時發動六國合縱,一舉遏制秦國於函谷關內。歷經兩三年秘密斡旋,合縱盟約幾乎便要達成之際,趙孝成王不幸長逝,合縱攻秦遂告擱淺。此時,新趙王下書龐煖為趙軍大將,與李牧兩路攻燕,自然深得人心。龐煖一番思忖,斷定先行攻燕而後再圖合縱較為妥當,當即欣然奉命。

看官須知,趙偃之所以命李牧、龐煖併為大將,趙國軍制使然。由於趙國多匈奴之患,邊軍歷來自成一體。自李牧大勝匈奴穩定邊地之後,雖為名將,卻不是統領趙國全軍的上將軍(後為大將軍)。趙國邊軍之外的主力大軍,此時仍然沒有深孚眾望的統帥。趙偃此前曾想召回廉頗,為的便是統帥邊軍之外的趙軍主力。就名義而論,統帥腹地趙軍的統帥一般是上將軍或大將軍,有轄制邊軍之權。在趙國的歷史上,此時還沒有過邊軍大將做大將軍統帥舉國大軍的先例。正因為如此,原非雄才大略的趙偃,自然不會想到破除既定格局而擢升李牧為大將軍的路子上去。

李牧奉命,大軍先出,一戰攻克燕國武遂、方城武遂,燕地,今河北武強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兩地。正在李牧大軍要乘勝進擊的時刻,匈奴騎兵南下陰山草原。李牧軍剽悍靈動,一得警報,立即回軍雲中,暫緩了對燕攻勢。

趙國腹地大軍遠不如李牧邊軍快捷。龐煖尚在聚集大軍之時,燕軍已直撲邯鄲北部要塞鉅鹿而來。原來,在李牧邊軍攻下燕國兩城之後,燕王喜大為驚恐,召集大臣緊急會商對策。已經是白髮蒼蒼的上大夫劇辛奮然應對,提出燕軍勝趙,須得避亢搗虛,直攻趙國邯鄲!劇辛說,趙國腹地大軍統帥是龐煖,自己曾與龐煖共圖合縱,深知其用兵弱點,攻取不難,自請率軍十萬,南下攻趙軍必獲大勝!燕王喜大是振奮,立即下書如是行。劇辛大軍未到鉅鹿,龐煖五萬兵馬已經兼程趕來。兩軍會戰於鉅鹿之外河谷山巒,不消半日,燕國兵馬一敗塗地,戰死兩萬餘。龐煖親率精銳衝擊劇辛中軍,劇辛眼看大軍崩潰,不堪大言之下慘敗之辱,羞憤自裁於亂軍之中。

對燕戰事兩大勝,趙國氣象振作,趙偃得到了朝野擁戴。

龐煖趁機上書趙偃,請重新發動六國合縱攻秦。龐煖在上書中慷慨激昂道:“目下秦國正在主少國疑之時,合縱攻秦,此其時也!若錯失良機,秦國度過危局,六國命運未可知也!夫趙為山東屏障,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