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6章 【滿村盡是蔣家徒】

於是,少年老蔣上山下鄉。

這個時候,老宋就出了一把子力氣,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動作。

老宋砸鍋賣鐵托人找關係,最後弄成了一個事兒。

把老蔣上山下鄉的去處,最後安排到了,回十字村。

於是,把在金陵住了多年的小院子,家門上了一把鎖。老宋帶著十來歲的小蔣還有宋巧雲,回了十字坡。

多年後,老蔣回憶起這段往事,無比感激自己的師父做的這一切!

那年月,其實很亂的。

有些地方是很艱苦。。

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

老宋是這裡的本土人出去的,回去就等於回家,鄉里鄉親的,都有人幫襯著。

蔣浮生聽說自己學校裡的同學分去了別處的,日子過的挺難。

聽聞了這些,再看看自己個兒在十里村的日子。

那真的,一個天山一個地下。

屋子給分了個好的大的——屋頂漏雨和房梁維修,都是本村的宗族鄉親一群小夥子幫著弄好的。

棉被什麼的,也是張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灶臺的磚頭都是村裡二十多戶人家給湊出來的。

其實按照規定,小蔣是知青下鄉,也要幹活兒的——當然也不白乾,有工資拿的。

那年月,這叫工分。幹多少活兒,掙多少工分,然後多少分可以換多少口糧。

看,這不就是積分制麼。

可見積分制在華夏早有淵源……

但是本地本鄉的人,都當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來的,都願意照顧著。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個主意!

“哪朝哪代,人都是要讀書的!

古往今來,不管哪國哪朝,只要是穩定的社會,有文化才能吃的開!

所以,不讀書不行!”

於是,老宋給小蔣定了路子:在家唸書!

從金陵回十字村的時候,家裡的那些被褥家當,老宋其實沒帶多少。

卻唯獨把小蔣在學校裡的那些課本書,一張紙都不帶少的,全帶回來了!

還不止!

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裡收破爛的功夫,走街串巷的,還蒐羅了一些高中課本——那個時候不少知青上山下鄉,很多人都把書本當破爛賣了。

老宋就趁機收了好幾套回來。

全帶回了十字村。

於是啊,在小蔣當知青上山下鄉的那些年,其實很多需要掙工分的活兒,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幹活兒去了。

而小蔣則被老宋壓在了家裡,閉門苦讀唸書自學。

那個年月,其實日子過的苦,讀書也沒那麼容易。

無非就是鄉里下的組織開大會的次數多了些。

其他的,也就還好。

就這麼著,一家三口,在食子村,就這麼半苦半甜的,過了好幾年。

小蔣在十字村靠著自己自學,把高中的學業算是完成了。

然後,老宋又拿了個主意,和村裡的村長村老支書什麼的都合計了一番。

村裡的村學還得辦!

還是拿出了當初教育小蔣的那番話來說服了村裡人。

再然後,十七歲的小蔣,就在十字坡,成為了一名村學的小學老師。

嗯,說是小學老師有點不準確,村學沒那麼嚴謹,其實是小學初中的課程一起教。

能上多少上多少,能學多少學多少。

其實一開始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

鄉下的條件特殊,讓孩子上學這個事兒,其實也推行的不順暢。

別說那個年學了,就算是在現在,一些貧困地區讓孩子上學都不容易。

小蔣就一家一家的跑,一家一家的勸。

幫張家忙農活兒,幫李家椿稻米,幫趙家搬柴火,幫孫家壘磚頭。

一家家的,把全村的孩子收攏到了那個小小的村學裡,可以有機會跟著自己念課本:春天來了,大雁往南飛……

這麼說吧,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整整十多年,十字坡這一代,下到五六歲,上到十四五歲。

十字坡的這麼一代人,不管是長長短短的,都在村學裡學過,少的上個十天半月就不讀了,多的能上個兩三年三五年的。

甭管多少吧,十字村的這一代人,不管你是誰,見到老蔣的面兒,都得規規矩矩的喊一聲“蔣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