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子的思考、愛好和做法,給予適度的指導和鼓勵。在這種環境中,作者充分體會了獨立思考、獨立實踐的樂趣和挑戰,也面對了很多中國孩子往往到大學畢業後才能接觸到的責任。與此同時,作者在一個人做主的生活中培養了很多寶貴的能力,也積累了大量對日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經驗。與其在課餘時間四處奔波前往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抑或窩在家中應付各式各樣的作業題目,作者選擇了把青春燃燒在更有趣、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他會用一整個週六下午和朋友在網球場上較勁,直到雙方都因體力不支而倒地不起;他會用大把的假期天南地北地旅遊,然後把一路上所見所聞用漫畫或者文字的形式妥善保藏……因為時間隔得太久我已經忘記了書裡很多具體的內容,不過有一個印象卻一直牢牢地刻在腦海中:我也想要這樣豐富多彩的生活。

接下來,就是學習教育中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點相對於生活上的自由反而更容易讓中學生有所體會。畢竟教育在我和我的同齡人迄今為止的生活中,一直佔據著無法撼動的壓倒性優勢。從上初中以來,我可以斗膽說自己一直享受著國內最領先的教育。人大附中不僅是應試教育的優秀學校,在素質教育方面更有著不同凡響的成就。我上午剛學完水準領先於同齡人一兩年的課程,下午就跑到高中樓七層參加“模擬聯合國”;週一到週五來學校聽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週六再次跑到學校傾聽日語、法語、棋類、戲劇、電影等方面的選修課。儘管如此,《放飛美國》的作者和他的高中經歷還是讓我相形見絀。在中國課堂上,學生老師的積極互動或者研究性學習都會被視為先進“典範”。而在美國,這卻被看做是理所當然的教育方式。在中國,老師之於學生偏向於二極體一樣單方面的資訊傳輸;在美國,老師的角色則更像一位引路人,亦即老師的話不必是真理,學生的成績和分數大都也不取決於這個學生複述老師言論的水準,而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創新的能力和成果決定。兩者相較,好比學吃飯之於學做飯,好比打遊戲之於學程式設計。如果學生是一片貧困山區,中國教育會不停向山區運輸救濟物資,而美國教育則會著手發展當地經濟,這不單單是制度上的差異造成的。與中國相比,美國在實施教育方面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客觀優勢,這也允許美國政府給學生許多自主學習的空間。中國教育下的優秀學生需要記憶力、耐心和刻苦;美國教育下的優秀學生需要靈感、才華和勇氣。孰優孰劣,我無法定奪,只能說自己更適合也更喜愛後者。

在生活與學習的結合方面,兩國也有著很大區別。在國內,分數決定一切。即使你有再豐富再獨特的經歷和再偉大再美好的理想,只要高考成績不夠,那你夢寐以求的大學就只能繼續停留於夢中。而在美國,往往生活最充實的學生才能被最優秀的大學錄取,分數和成績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還只是一項參考。因而那裡的學生更有可能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也為畢業之後的未來找到出路。高中如此,大學亦然。

說了很多感性的話,現在來談一些關於出國留學的問題。

如果你有在大學遠赴重洋的打算,那麼首先要明確一點:為什麼要出國?在留學方面失敗的學生,往往都是輸在了“目標不明”這一點上。其中高考失利、希望以留學國外作為保險政策者有之;看到前人的光輝、一門心思想上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者有之。不過總結起來,這些“失足”的同學基本上可以歸為兩類:不適合出國出了國和有實力出國卻走錯了路。 。 想看書來

西天取經(2)

看到前者,一定會有人問,適合出國的標準究竟是什麼。關於這一點,社會上近年來眾說紛紜。其實在我看來,“適合出國”只需要滿足兩個標準:有願望和有條件。“願望”很好理解,是有想要的東西,有想做的事,而這些事物又恰恰是在國外大學中能接觸到的。“條件”就不那麼容易解釋清楚了。總體上講,一個人的“條件”等於他的“經濟實力”乘以“個人實力”。

“經濟實力”指家庭收入情況。說到這裡,大家必須面對一個現實:除非家長拿出相當積蓄或者“砸鍋賣鐵”、“傾家蕩產”,否則中國一般工薪階層的家庭根本支付不起美國大學的學費。以平均每年四萬美元計算,四年下來讀完一所美國私立大學一般要支付超過一百萬元人民幣,而這只是學費而已。如果再算上住宿費、生活費、書本費、旅行花銷、醫療保險等無法避免的開支,四年下來消耗掉兩百萬元人民幣並非危言聳聽。因此,下決心背井離鄉去美利堅、加拿大、英格蘭抑或其他國家念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