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得明的。
偉大的決策者,不是那些整天忙於處理資訊,竭智盡慮的人,而是那些有完善的“切片”(thin…slicing)藝術,能從萬千的變數中,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找到關鍵要素的人。
快速認識的關鍵部分就是“切片”,就是我們的潛意識,在狹窄的經驗範圍內,規範局面和行為的模式。在“切片”的理論中,小知識,大用處。正是這“切片”,使潛意識令人瞠目結舌,眼花繚亂。潛意識的工作,就是在我們身臨其境的局面中,篩除不相干的要素,瞄準、鎖定關鍵的。實踐證明,“切片”方式,往往比深思熟慮、苦思冥想更能奏效,它不是泊來品,它是人之為人的中心部分。每當我們遇見一個陌生人,突然有所感悟,或是面臨一個新奇的局面時,就不由自主地會要“切片”。
瞬間判斷和快速認識,首先是異乎尋常的快,幾秒鐘而已。基於淺顯的、潛意識的“切片”經驗,它們是發生在閉鎖的幕後,很難理清其所以然來的。承認瞬間判斷和“切片”的巨大威力是一回事,但要心安理得的相信如此神秘的事情卻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們要求任何決定都是可以溯本追源的:當我說我感覺如何時,我同時必須回答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實際上是一個錯誤。如果想改善我們決定的質量,我們理應承認瞬間判斷的神秘本質,理應尊重我們“有時候會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一事實,並且接受它。這樣可能會更好些。
“切片”之可行是因為我們有能力迅速地窺見局面表層之下的情況。認真對待“切片”和第一印象,就要接受“有時一眨眼工夫我們對某人某事的瞭解,比事後研究數月還要多些”這一事實。但也要承認和懂得快速認識把我們引入歧途的情況。
辨認某人的面孔是一項典型的潛意識認識的範例。我們無暇思索,面孔就突現在腦海裡。但如果給你一張紙一支筆,要你儘可能詳細地描述某人的相貌特徵:頭髮是什麼顏色?穿什麼衣服?戴什麼首飾?然後,再讓你從佇列中找出那張面孔來,相信不相信,你會做得很糟糕!因為描述面孔的行為,有破壞你後來可以毫不費力辨認面孔能力的效用。
心理學家瓊納森…斯庫勒在這方面的研究,獨領*,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語言陰影(verbal overshadowing)。通常,人的大腦,左半邊是使用文字來思索;右半邊則是靠圖片來思考的。當你用文字來描述一張面孔時,你的視覺記憶已被替換,大腦的工作由右半邊轉到了左半邊。所以當你第二次面對辨認的佇列時,你使用的是你說某人像什麼的記憶,而不是你看見某人像什麼的記憶。這就是問題的所在:面孔的辨認,視覺認識遠比語言描述為佳。
邏輯的問題,要求人們做出解釋,不會傷害他們解答問題的能力。有些場合,還會有幫助。但有些需要頓悟閃現的問題,就當別論了,分析往往會癱瘓你的能力!人類是有一種特異的頓悟和直覺的。我們可以記住一個面孔,可以在瞬間揭開一個謎。但是這種能力是很脆弱的,它不是點亮的燈泡,無寧是一支風中搖曵的蠟燭,弱不禁風的。
有二個重要的教訓應記取。首先,成功的決策制定,在於審慎思維和本能直覺之間的平衡。審慎思維,在我們有充裕的時間、明確的課題、計算機的幫助下,是一個神奇的工具;這類分析的成果,能為快速認識搭臺築路。其次,好的決策制定,節儉是關鍵,越精越好。決策者過載資訊,往往無所適從,舉步維艱;做一個成功的決策者,必須會刪輯。
專家的第一印象,無論如何,是與常人不同的。這並不意味著專家與我們其他人不同,喜歡不同的事情,雖然這是毋容置疑的。當我們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時,我們的趣味和賞鑑力也會變得深奧而複雜。
只有專家可以可靠地對他們的反應做出解釋。我們的潛意識反應是出自“閉鎖的地方”,我們無法觀察。但是憑經驗,我們成為使用我們的行為和訓練來理解和解讀瞬間判斷和第一印象的專家。這就像從事心理分析師工作的人做的一樣,藉助有訓練的治療者的幫助,他們多年來分析自己的潛意識行為,直到他們得到一種他們心靈如何工作的感知。所有的專家都是這樣做的,不管是正規地、抑或不正規地。
當我們精於某事,或是樂於從事某事時,那方面的經驗和感情,就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第一印象的性質。這並不是說,除此以外,我們的反應都是錯的;但至少可說是膚淺的。這很難說得清,而且容易混亂。這不是基於真正的理解。
每當我們